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校园话剧缺了些什么?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4:52 新民晚报

  历时一个月的“2005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上周末落下了帷幕,然而,最高奖项的空缺却引起人们议论纷纷。纵观本次话剧节,来自全市19所高校、28个话剧团体的31个剧目中,有26个进入预赛,与去年相比还增加了4部,可见数量不是问题。

  整体水平下降

  从本届“大话节”的获奖名单上记者发现,去年凭借《等到戈多》获得一等奖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飞那儿剧社,这次屈居亚军,而去年因《寝室的故事》夺得二等奖的上海理工大学江畔剧社,这次只获得了第三名。于是,记者拨通了“大话节”评委会主席刘老师的电话,刘老师说:“说实话,今年的整个赛况是比去年差一些;缺少去年那样的好戏、好演员,亮点不多。”

  刘老师告诉记者,这次参加决赛的原创剧目虽然占据了总数的一半,但题材面窄,大部分是校园戏和惊悚戏,光侦探剧就有3台。“我认为不论是专业或业余的话剧比赛,其统一的评奖标准都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刘老师说,去年的《等待戈多》就很特别,编剧那种敢于向经典叫板的反传统思维方式,对专业人士也有很大的启迪。而今年的多数作品在思想上却并无多大突破。

  模仿不是办法

  此外,对于专业剧团剧目的一味模仿,也是今年“大话节”参赛剧团的弊病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象牙塔中的单一生活导致他们缺乏话剧编剧必备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因此不少疏于原创的校园剧团为了图省事,就把专业剧团获得成功的剧目拿来演,如《天堂隔壁是疯人院》《恋爱的犀牛》等等。不可否认的是,某些剧团的表演确实很到位,但如果“大话节”比赛成了“话剧模仿秀”的代名词,校园剧团成了专业剧团的“预备军”,那这个活动还有多大意义呢?

  对此,刘老师有自己的看法:“要原创确实很难,专业剧团都如此,更不用说业余剧团了。但是,校园戏剧中有很多可贵的东西,年轻人的思维和想象往往比成年人更纯粹,更丰富。因此,校园剧团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努力方向,而学习,只是成长的一种手段。”

  学会自我摸索

  其实,作为中国话剧的发源地,校园戏剧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上世纪80年代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创作的话剧《魔方》,就曾经被《萨勒姆女巫》的导演王晓鹰搬上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舞台,成为他的导演处女作。王晓鹰说,话剧中那种鲜明的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以及年轻人特有的真诚打动了他。

  可见,大学生戏剧要真正有生命力,除了要走向社会,面对社会之外,还要学会保持自己的品牌,保持自己热情、纯粹、鲜明的特质。刘老师建议,上海大学生话剧节可以从现在的一年一次,延长到两年或三年一次,给大学生一个足够的预备过程。如果说,人才的出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在摸索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应该是大学生提高话剧艺术修养的最积极的手段。本报记者张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