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十七年”电影中的一个异类(1963年,《农奴》)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10:26 南方都市报

  《农奴》在建国后“十七年”电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叙事风格和电影表现手法在这一时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影片讲述了西藏农奴强巴反抗农奴主的坎坷故事,性格倔强的强巴在父母死后从此就不再说话,而解放军的进藏,增加了强巴反抗农奴主旺杰的信心。在解放军的帮助之下,强巴几次死里逃生,最后农奴制度被推翻,强巴也开口说话了。

  和“十七年”中许多电影一样,《农奴》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但它却不是一部简单
的说教片,它运用了电影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将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在一起,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第一部反映西藏人民生活的故事片,编剧黄宗江的创作为该片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他曾多次进藏体验生活,听那的老人们讲述农奴制度下人们的悲惨生活,最终他花费了三年时间完成了这个带有鲜明纪录性的作品。在那些真实的故事引领下,黄宗江使影片充满了历史纵深感和浓烈的感情色彩,有如电影诗一般的铿锵有力。

  《农奴》可以说是“十七年”电影中的一个“异类”,因为这时期大多数影片都以戏剧性的叙事结构为主,通过冲突和巧合等形式推动情节的发展。而《农奴》的戏剧性情节并不多,取而代之的是典型情节和细节,并通过一种内在的情绪贯穿,是创作者情绪和剧中人物情绪共同作用下的情节发展。这有些类似于前苏联导演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都是诗一般的节奏和结构方式讲述故事。

  为了表现这个辽阔高原上人的生活,以及郁积农奴心中多年的愤怒和反抗情绪,导演李俊采用了凝重、深沉的风格,表现手法上则力求含蓄和简练,节奏上舒缓稳重,给人以苍劲有力的感觉。《农奴》剧本当中的文学性很强,对话很少,因而为了弥补对话少给影片带来的失重感,导演特别注重了画面构图和光线效果,大量运用光线上强烈的明暗对比,色彩上的黑白画面反差,来代替语言和动作,达到一种表意效果。黑色的土地、黝黑的肌肤、无边的天际、粗犷的山野轮廓都成为了一种语言融入了影片的叙事之中。潺潺的流水声,沉闷的打铁声等,都是人物内心情绪的外化,给人以无尽的思考和震撼。

  在人物的塑造上,《农奴》也是非常成功的。影片中的几位主演都是上戏毕业的藏族演员,都非常熟悉自己民族的那段历史。特别是饰演强巴的旺堆,他祖辈和父母都是农奴,因而他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含义。影片中强巴是一个渺小、孤独和痛苦的失语者,旺堆用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将这样一个丧失“说”欲望的形象,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而在那个充满了激昂情绪的年代里,这种电影语言的表达是很不容易的。在反面人物方面,影片冲破了公式化、脸谱化的一贯模式,尤其是对土登活佛的塑造相当出色。

  1981年《农奴》获得了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1994年获国家民委少数民族“腾龙奖”纪念奖,而影片编剧黄宗江更是在1982年出任了柏林电影节的评委,成为了中国影坛出任三大电影节评委的第一人。

  (石川,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副教授,电影学博士)

  本版所刊作品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联系转载、摘编者请致电(或发传真):020-87366515或发电子邮件至jackymail@vip.sina.com。侵权举报电话:020-87366226,法律顾问梁香禄、肖曼丽。新浪网娱乐频道获授权独家转载本栏目文字,网络版地址:http://ent.sina.com.cn/f/yldsb/index.shtml。

  图:

  《农奴》剧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