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郦亮)上海著名作家王唯铭的新作《上海七情六欲:1965-2005一个狩猎者的城市记忆》,自9月面市以来人气颇高。该书在上海书城和季风书园的综合销量排行榜中已连续3周上榜,成为书界一大景观。从王安忆的《长恨歌》到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从程乃珊的《上海探戈》再到王唯铭的《上海七情六欲》,关于上海的记忆文学红遍了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国文坛。上海正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文章的无尽源泉。
“上海是享用不尽的资源,也是谈论不尽的话题。”王唯铭昨天对记者表示。如果说王安忆等人的视野瞄准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的风花雪月,抒写的是一段积淀中的历史记忆,那么当代上海的时尚显然对王唯铭更具吸引力,“这将是上海一段触手可及的历史,它还没有定形,还在高速向前发展。”王唯铭常常将自己喻作“城市狩猎者”,捕捉城市的记忆片段被他视为己任,“人总是喜欢回忆的,上海的回忆将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复活。”他认为,肩负太多故事的上海必将向更多元、更富人性的方向前进。
而在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陈子善眼里,上海成为文人争相书写的因素几乎是与生俱来,“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上海如此多元,上海正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它海纳百川的气魄,能感动每一个作家。”陈子善认为,在关于上海的记忆文学中,王安忆笔下的“老上海情调”和王唯铭笔下的“新上海时尚”,正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上海本身所固有的多元气质。但是陈子善亦强调,这些公布于世的上海记忆,其实都是作者个人的观察和体会,他们并不能代表上海的全部,“要知道,真正的上海就在每个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