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百姓保护报人 报人心系百姓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14:55 新民晚报

  86岁的王维,说起往事,神情生动,依稀能看出几分当年臂缠红布条冲上敌人城头的风发意气。王老是《解放日报》原总编辑,年轻时在根据地当过战地记者。

  今年是党报三大新闻作风提出60周年。回忆当年办报的岁月,老人说,有些东西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半夜敲敲窗户 悄悄传递信息

  王维曾在苏北《盐阜大众报》工作。当时的主编赵平生树了一个“规矩”:报社有一个常用字表,上面只列了1000个字,凡是超出这个表的字,一概不能见报。稿子里写了,也要换掉。“稿子写完后,还要读给警卫班和炊事班的战士听。”王维说,如果读起来不顺口,或者听的人不懂,就要重写。

  一张报纸,只能用1000个字来写稿子,让今天的我们觉得很不可思议。王维解释:“当时的群众,普遍文化不高,报纸是办给他们看的,需要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于是就有了一张“初识字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听得懂”的报纸

  上世纪30年代开始,王维就来到抗日根据地,最早办手抄报,后来办油印报纸。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的信息不畅,党报是人们获得新闻的主要渠道。苏北地区曾开展过“耳语运动”——白天隐蔽的革命干部,半夜敲敲老百姓的窗户,告诉大家报纸上登的消息,在哪里打了胜仗。

  敌人来百姓忙 印刷机藏河底

  1945年5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提高一步》,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全党的作风问题,同时也是党报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其中最精髓的一条。

  抗战时期,太滆地区一名叫吴梅的编辑被捕后,逃出来藏到农民家里。敌人挨家挨户搜查,面对着枪口,每一户居民都说没有看到。还有一次,王维和同事们正在印报纸,突然听到远处响起枪声。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印完报纸,可是印刷设备来不及处理。正在危急的时候,当地百姓帮忙把印刷机拆开,沉到河里。大家这才放心撤退。还是这些百姓,等敌人离开后,再把河里的机器捞起来装好,等待这些报人再回来。

  “群众冒着人被杀、房被烧的危险保护我们。群众是我们办党报的基础。”王维说。

  挎上枪是士兵 放下枪是记者

  1947年,新华社苏北分社发了一条电讯,内容是应该消灭“熟荒”。当时中央的政策是,通过土地革命,让农民分到土地。可是解放战争时期,流亡地主回来,农民担心遭到报复,不敢耕种那些土地,以至于造成“熟荒”。新华社发了这条消息后,引起各地重视。

  还有一次,《盐阜大众报》一名记者发现,当地一个区委书记多占了地主的浮财。报道刊登后,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这名区委书记最终把多占的东西退了回去。

  “那个年代,没有文件,只有电报。主要靠记者到下面去跑,了解群众的困难,把情况如实反映出来。”王维说。

  根据地的新闻工作者,挎上枪是士兵,放下枪是记者。王维也参加过战斗。日本宣布投降后,新四军准备收复淮安城。抗战8年,这最后一仗,王维决定无论如何不能错过。

  部队首长批准了王维的请求,把他安排在攻城的突击队里。在军号和枪炮的掩护下,王维臂缠红布条,和其他突击队员一起,登上8~10米高的云梯。战斗很快就胜利了。王维惦记着发稿任务,来不及等城门打开,从北城再沿云梯爬下。他一边奔跑一边打腹稿,到电台发出了“苏北名城淮安今日解放”的电讯。

  “那个时候,部队里的记者,当然也要参加战斗。”王维说,“不然别人看不起你,连饭都没得吃。”当时的记者如此深入群众,可见一斑。

  和平年代信息 依然源自群众

  王维少年时在一家中药铺当学徒,崇敬邹韬奋,一心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参加革命后,他如愿以偿。从事了一辈子新闻工作,和许多老报人一样,党报的新闻传统,王维一刻不忘记。

  “和平年代,报纸要多宣传群众的创造,宣传群众建设过程中的艰苦奋斗。”王维说,“我们报纸,应该尽量多提供来自群众的信息,帮助党把工作做得更好。”

  几十年前王维“下放”到当时的金山县劳动,适逢有一套巨型

化工设备无法运输,南市一个劳动合作社想出“妙法”:路上垫滚木、河中沉铁块,终于把这套设备安全运到。王维领悟到:无论在哪个年代,现实永远是新闻之源。本报记者任湘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