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拿锄头的手写下动人篇章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14:55 新民晚报

  这是一支特殊的新闻队伍,他们中许多人刚接触报纸时,甚至连“大字都不识一箩筐”。

  这是一支朴实的群众队伍,成员大都来自田间、工厂。

  这群“编外”的无冕之王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工农通讯员”。

  工农通讯员出现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革命报纸没有经费培养记者,只能依靠当地群众提供线索和稿件,这些工农群众后来就成为党报特殊的供稿者——工农通讯员。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要重点开展工农通讯写作工作,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全党办报”中体现得更加突出。

  芦秆暗藏通讯

  讲话发表之后,通讯小组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根据地冒了出来。在江苏盐阜根据地,不到6年时间里,就已建立起一支拥有3000多名成员的通讯员队伍。

  在战况最为激烈紧张的时期,新华社苏北分社的外派记者都与本部失去联系,某天,交通员却送来一段芦秆。拆开芦秆,竟是一名淮安城郊的通讯员写来的稿子。极薄的拷贝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许多小字,每个字都是他趴在战场的地洞中所写下的。而这来自最底层最前方的稿件,就随着情报一起越过封锁线,从敌占区第一时间送回报社,为报道提供了最鲜活的材料。

  “写话”写出新闻

  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在报纸上写文章是件很“神奇”的事情,“拿锄头、扛铁担很轻松,拿起那枝笔却有千斤重。”“你懂得说话?把要讲的话写下来,那就是文章。”这是一位革命报人的理论。在他心中,“写话”是培养工农通讯员的最好办法。

  在他的鼓舞下,不少积极的通讯员进步很快。偷偷写稿得到肯定后,原本担任乡村干部的颜景詹开始了通讯员的生涯,还因此养成了个习惯——即使搬家转移,每换一个地方,总会想方设法与当地报纸联系。“我应该为报纸写稿,因为报纸培养了我”,这是后来担任江苏省农垦局副局长的他的肺腑之言。

  “画字”画出作家

  说起陈登科,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当代著名乡土文学作家之一的他,文学之路却始于工农通讯员。

  1945年,当时还不识几个字的他认识了赵静尘,在其帮助下,陈登科每天拿着树枝在泥地上写字,还大胆地写了生平第一篇新闻稿《鬼子抓壮丁》。90多个字的文章中,三分之一的字是不会写的,那可如何是好?写不来就用画的,画不来的就索性空在那里,让编辑来“猜测填空”。即使是这样的文章,最后在编辑的巧手下竟也刊登发表了。这一切都给了他很大触动,使他从此积极进行文学创作,甚至还就此走上写作之路,成为专职作家。

  与工农兵大众血肉相连,用朴实的语言写就不平凡的故事,这就是工农通讯员最宝贵的“特征”。

  本报记者 厉苒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