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昨日得奖 下周开唱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17:25 北京晚报

  业内人眼中的费玉清

  去年年底成功举办个人演出之后不到一年,费玉清将再临京城,于11月18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卡洛夫之夜———淡淡幽情·费玉清2005北京演唱会”。昨日,费玉清又获得了金钟奖最佳节目主持人。从艺近30年,偶像屹立不倒,并俨然稳坐华语歌坛男歌手头把交椅,尽管如此,以笔挺的西装革履亮相的费玉清用一贯的言行儒雅、举止谦和,让称霸歌
坛、纵横驰骋等充满霸气的形容词始终难以加诸其身。有人曾如此介绍他:声音温润如玉,人似风中玉树。

  

超级女声是一种现象

  费玉清也是一种现象

  ———金兆钧

  “歌声是最真实不过的历史,它具有奇特的功能,能够让人们穿越时空的隧道,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曾经经历的岁月,甚至让我们感到从来没有经历和体验过的往日情怀。”这是著名乐评人金兆钧的一段评论。

  金兆钧曾多次发表文章,历数中国流行乐坛和原创音乐的发展历程,他始终认为在华语歌坛中,邓丽君的音乐代表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亚洲流行音乐的较高水平,对于内地流行音乐的早期开发起到了发凡启蒙的作用。在男歌手中歌喉和演唱技巧可以与邓丽君相提并论的费玉清,尽管对内地歌坛的影响力没有那样深远,在一些老同志看来,其歌声却同样是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靡靡之音”的卷土重来。但是那一代音乐人对于音乐、情感、以至于对歌唱使命的执着,在一切走向“娱乐化”的今天,变得越来越无处可寻。

  费玉清作为怀旧歌曲的诠释者出现在观众面前,旋律和歌词往往会轻易切中各种年龄阶段人生状态的片断,向现实而无梦的人们提供着本已逝去的梦,以一种隐痛打动人心。

  金兆钧认为,同样是怀旧,但费玉清却因为更加平实和贴近大众,在最大限度上扩大了受众的范围,以拒绝花哨和纷繁变化的作风,反而成为最为满足受众诉求的声音。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公众普遍陷入理想失语和价值失衡的状态,一方面传统的音乐教育面对日韩、港台以及欧美娱乐文化的冲击显得软弱无力,另一方面传承传统精神的费玉清却在当今浮躁的乐坛中写下不败的

神话,确实是值得业界深思的现象。金兆钧还认为,超级女声是一种现象,费玉清也是一种现象,还玩笑的提到,尽管超女已经很超级,但还是可以听一听费玉清的超级
演唱会

  费玉清的不变气质已经形成了特定的精神

  ———秦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欣赏权利。”著名乐评人秦杰说。在偶像满天飞的时代,费玉清却拥有数量众多涵盖各个年龄段而且堪称忠实的歌迷。“追捧偶像实际上就是在追逐一种概念和潮流,费玉清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气质和作风,已经形成了特定的精神。对他,歌迷不需要去追,而只需静静贴近和用心感受。歌唱的态度认真执着到超越了五花八门的包装,以不变应万变的信念便成就了歌坛的传奇。”

  秦杰认为,华语歌坛众星济济,有无需更深入了解就可以模仿和追随的时尚流行元素,但也必须要有需要情感积淀和细心体会才能沉溺融合的深层次氛围,费玉清的出现和常青证明了他正已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迎合了市场上特定受众的需求。

  费玉清在歌唱和主持领域的成绩斐然,是经验积累和智慧上的闪光,无论唱片选歌,还是舞台上的措辞、服装、说会心一笑的笑话,都是用心去做的,所以多年来费玉清并不像演艺圈更为常见的多栖明星那样急不可待的跨入别的领域。想到费玉清,更多的感受是安静淡泊、无欲无求、自在随意。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连想想都过于奢侈,但有些人却真的是这样活着。

  费玉清是这个行业被忽视的那个部分

  ———宋柯

  太和麦田唱片公司老总宋柯也是邓丽君的忠实歌迷,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邓丽君的歌长大的,她的歌大家都耳熟能详,朗朗上口,又不失韵味。”宋柯认为,邓丽君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积淀,她把自己的亲身感受用艺术的方式表达给人们,而这也是费玉清一直努力尝试的。

  对于蔡琴、费玉清等歌手的走红和经久不衰,宋柯觉得这应该是音乐行业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唱片公司忙于制作推广的,只是针对年轻人的所谓时尚音乐和偶像商品,像费玉清恰恰就是这个行业里通常被忽视的那个部分。作为一个艺人,只要具有魅力的嗓音、好听的音乐,就足以打动听众,而且拥有很长的生命力,而且,越是没有站在流行的潮头浪尖的艺人,越是能够具有穿透时代的魅力。网络编辑:康琪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