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零炮楼》:民间的抗战别史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16:15 北京晚报

  “咱二大爷我为您著书,咱二大爷俺为恁立说。”张者今年的小说新作《零炮楼》一亮相,就像拉开了一个热热闹闹的说书场,说的是:“1938年呀,鬼子进了中原,烧杀掠抢毁俺家园……”说的是咱二大爷、三大爷、四大爷,还有玉仙大娘、荷花七姑的人生故事,他们死的死、疯的疯。欢欢笑笑、哭哭闹闹,都和日本鬼子建的零炮楼有关。一部与抗战有关的小说,读完却五味杂陈,甚至不知该悲壮还是愤怒,该怜悯还是哭泣。避开同类题材固有的悲情史诗意味的同时,那种来自民间的鲜活灵动,也同时旁逸斜出许多内涵,让它在同类题
材中显得分外特别。

  “一个另类的抗战故事”,张者的小说家同行兼同乡李洱概括道。阅读《零炮楼》,甚至让他找回当年看莫言《红高粱》、乔良《灵旗》时的激动。只是“张者讲的故事、讲故事的方式、故事的意味,和莫言与乔良的不同,是另一种异类”。“那种绵延千年的乡村自治、乡村宗法制度,在遭遇外敌入侵时产生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过去很少有人写过,即便有人写,也分成正面反面,但张者没有这样的二分。”他为那些故事所吸引,用了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两口气看完。

  而对张者来说,那是他信阳家乡的一段历史,也是一段快要被遗忘的历史。零炮楼本是一座日本人要建的炮楼的编号,但乡亲们认为零炮楼就是没炮楼,修了也白修。于是请风水先生选了死穴,高高兴兴地为日本人建起了这座炮楼。小说里都是乡民们在自发抗战,用的都是民间土法,包括看风水念咒语,唱段子送花姑娘。“现在,那炮楼的旧址成了一片废墟,还有一些碑,也被一些老百姓盖房子做了地基之用。我只能用文字留下它,也留下那段历史。”张者不承认这是历史小说,“刚刚过去50年,许多还鲜活地与今天有着联系。”本来可以继续趁热打铁地写《桃李》的续篇《桃花》,但张者却执意拿起了这个题材。用他对当下作家写作方式的概括,这次他做的是减速度写作。“就是让文学和时代速度保持距离,向后看。”

  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张者无意凑这个题材热,但冥冥之中,他又觉得自己可以为这类题材开拓一种空间与样式,甚至冒一种险,写出更多过去被回避的东西,“因为电视剧《小兵张嘎》式的演绎,实在是把战争游戏化了,战争是命与命的交换,是充满血腥与毁灭的。”张者在最后疯掉了的玉仙大娘身上注入了这种冰冷的命运感:当日本人点名要花姑娘时,她被村里人送进炮楼。日本人投降后,村里的人却拒绝去接这位被凌辱的女人。为了应对炮楼敌人的镇压,村里人还将老弱病残组织成送死队,一命抵一命……虽然这样的事实几近残酷,但张者的叙述调子并不沉重逼人,李洱因此评价说:“不管是什么故事,到了张者笔下,讲起来都是有一搭没一搭,口吻相当淡漠,动作相当随意,像老人叼着烟斗讲古,像北京人侃大山,东北人唠嗑。”评论家牛玉秋因此说:张者够狠,因为他竟可以将那种冷幽默贯穿到底。

  在评论家孟繁华看来,《零炮楼》特别的一点还在于:“它更多呈现的是两种文化的斗争和中原的民间传奇。”他就此总结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支撑小说的骨干情节还是民间内部的矛盾斗争,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不能理解为是张者对抗战生活的缺失而有意的回避,而恰恰是张者对抗战时期复杂、矛盾生活的独特理解。”令孟繁华欣赏的还有作品对战争引发出的人性和灵魂的追问。“《零炮楼》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部反映

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反映了民间社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存、精神状态,同时也在于它对非常时期民族文化的复杂问题的检讨与反省的态度。”本报记者孙小宁

  网络编辑:赵志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