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报记者 柳青
自从舞剧《花木兰》和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拉开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大幕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好戏连台。
45场演出、19场展览、博览、两大论坛、一场演出交易会,这一串数字,勾勒出了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主要特色——吸引的剧目更精彩了,造访上海的大师名团更多了,中外艺术家们从以往的交流、对话,越来越趋于合作和融合。艺术节当之无愧地扮演着交融中外艺术的大平台的角色,
更为我们呈上了一场提升城市文化生活品质的盛宴。
国际吸引力提升
今年艺术节的亮点多多,最亮的可说是音乐会,舞台上来了又去的交响乐团组成了一串让人眼花缭乱的名单:
西蒙·拉特尔率领的柏林爱乐乐团。这支在古典乐界有着泰山北斗地位的乐团,成立123年来,始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乐团;指挥家诺林顿与德国斯图加特西南广播交响乐团;指挥家孔泽尔和美国辛辛那提通俗交响乐团;韩国指挥家郑明勋与日本东京爱乐乐团;埃及开罗国家交响乐团。
音乐以外,澳大利亚西澳芭蕾舞团带来了芭蕾舞剧《波西米亚人》,这是国际上首次成功以舞蹈形式演绎普契尼的旷世歌剧;德国巴伐利亚国家芭蕾舞团的《蕾蒙达》,是公认的古典芭蕾皇冠上的珍宝,也是第一次在中国全剧规模上演。
业内人士介绍,一个艺术节能吸引两家交响乐团就属难得,而这次在上海,重量级的乐团来了五个。曾经,我们只能通过音像制品一睹大师名团的风采,而现在,在家门口近距离欣赏他们不再是奢望;曾经,偶有国际水准的演出团体造访上海,观众们便如久旱逢甘霖,而现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不得不排妥时间表,如赶场一般赶这一台台重量级的演出。
对内辐射力增强
艺术节国内的参演剧目也同样引人瞩目:新疆歌舞《冰山上的来客》、中原舞剧《风中少林》、传统京剧《宰相刘罗锅》、广西歌剧《刘三姐》,以及台湾云门舞集的《红楼梦》,来自各地的剧目,形成了一道道地域特色鲜明的大餐。
今年起艺术节开始设立国内的“嘉宾省”,第一个嘉宾省选择了云南。本土特色文化演展系列“感受云南”集中推出了花灯歌舞《云岭华灯》、新编滇剧《童心劫》、云南版画精品展、云南本土摄影师作品联展、“上海儿女在云南”纪实摄影展和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展等,让观众们有机会充分体验浓郁神秘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已经成为国内各省市间进行艺术文化沟通的桥梁。
交流合作更加深化
细数今年艺术节上的演出剧目,发现颇有一些“混血儿”,用艺术节中心总裁陈圣来的话形容则是:中国元素,国际合作;国际制作,中国参与。
中澳合作大型原创舞剧《花木兰》,由上海歌舞团联手悉尼舞蹈协会共同推出,舞剧由悉尼舞蹈团艺术总监格拉汉姆·墨菲担任编剧,编舞中融汇了东方古典的雍容与西方现代的洒脱。中外合作经典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由廖昌永领衔,携手意大利的指挥、奥地利的女高音和罗马歌剧院和上海交响乐团。
这种合作打造剧目的方式,让中外艺术家各自融入彼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在碰撞和合作中实现艺术的提升,其意义在于,中国的艺术家们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开始确立起与国外同行进行对等交流的姿态。
对于艺术节而言,演出是台前的精彩,交易会则是幕后的分量。当演出和展览的含金量提高时,前来参与交易会的国家也多了起来——美国、英国、西班牙、波兰、捷克和尼日利亚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参会,是六年来参会国家最多的一次,尼日利亚的首次参加,填补了非洲国家从未参加中国上海国际演出交易会的空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