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一个旧书鬼的自述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19日07:5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1979年,年近30岁的我从插队的北大荒返城回到上海,来到福州路上海旧书店就业,工作的地点是期刊大库。一夜之间,身份由下乡知青变成了旧书鬼。

  在上海的旧书业里,把书库称为栈房。因为栈房的安全防火规定中有一条是,照明用电不能超过40瓦,而且限制了很宽的间距,所以,高大的库房显得昏暗阴森,还有那一排排狭窄的书架,灰尘扑鼻,让人压抑。通常,工作人员完成当天的任务后,便起身到门外透透
气,或抽烟聊天,或喝茶打牌。刚入“庙”门,我自然与同事们一道遵循这种习惯。不过,当时吸引我的,还有从那些陈旧发黄的老期刊中读到的一些文章,这些作者是林语堂、胡适、梁实秋、徐志摩、叶灵凤等等。那年头,市面上压根儿见不到他们的作品,这些人的名字,我还是在“文革”期间从鲁迅的著作中看到的。于是,我就利用工休时间,把自己埋进书堆里,很有滋味地阅读着这些稀见文字。

  起初,我整理到什么杂志就看什么杂志,茫然无序,不着边际。后来,我读过新文学版本专家姜德明和倪墨炎等人的书话,颇受启发,便理性起来。尤其是姜先生那篇《琉璃厂寻梦记》,里面的一段文字震动了我:“不知道今天的琉璃厂还能不能出现新的‘杂志大王’?还能出现精于业务、对几十年来各种期刊的来龙去脉倒背如流的人才吗?我想,在新社会更应该出现这样的人才,我默默地期待着。”我似乎觉得,在上海,姜先生的期待和寄托就承载在我肩上。因为20世纪前半叶,中国绝大部分杂志均诞生在上海,而我所在的库房内就堆积着成千上万种老期刊。更让人欣喜的是,当时还有很多可以讨教的各种年龄段的专家学者。

  真是学无止境。1986年,我有幸拜读了朱金顺先生的《新文学资料引论》,这是一部指导人们如何收集整理新文学资料进行考证的文献学专著,也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原来,对老期刊的钻研,也可以移用清代考据学之法的。这一科学方法,使我完全有条件、有计划地利用那些唾手可得的老报纸和老期刊,并及时摘录下有价值的资料进行研究,也从此开始了在故纸堆里长达26年的钩沉和梳理。

  按理说,做一个旧书鬼的职责,只需了解老期刊和旧平装书的封面已足够混口饭吃了。可是,谁让我在“读书无用论”的年月里坚信读书有用并多看了几本鲁迅先生的书呢?所以,当我有缘一头扎进故纸堆后,自然会对他所提到的人与事发生兴趣了。

  (节选自作者为其《旧书鬼闲话》所写的序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