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书城》再传停刊人文杂志遇寒冬?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07:17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编前:“有思想的人都很寂寞,幸好还有好文章可读”,老牌人文杂志《书城》的广告语曾令无数读者回味,无形中也契合了它的发刊词“再现文字之美”。如果好文章再也读不到了,有思想的人会不会更寂寞?近日,《书城》传出再次面临停刊危机的消息,除此,《书屋》、《万象》等人文杂志目前都普遍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

  有12年历史的老牌人文杂志《书城》近期第三次传出面临停刊危机的噩耗,消息一传
出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震动。记者做了一番调查,虽然该杂志编务总监李二民对停刊一事不置可否,但《书城》的未来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有识之士甚至发出感叹:国内的人文阅读者市场究竟在哪里?

  《书城》说法:

  停不停?让事实说话吧

  记者日前登陆国内某人气论坛,《书城》的命运成了讨论热点,众多网友发帖表达自己对《书城》的缅怀之情。18日,记者致电《书城》在广州的编辑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书城》确实将于明年停刊,而停刊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19日晚10时许,记者通过MSN采访了《书城》的编务总监李二民,李二民并没有正面回应《书城》面临停刊的传言,他称“去年书城就有要停的传闻,但今年我们还是继续了。明年会如何,与其预言,我觉得不如让事实说话———2006年很快就到了”。这位出身于北大中文系的才子透露,他们现在还在正常地进行《书城》第12期的编辑工作,“和以往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在编”。虽然很多读者把第12期《书城》看成该杂志的最后“遗作”,但李二民表示,第12期《书城》和以往几期相比并没有特别的变化。

  学者发言:

  《书城》病在何处?

  作为国内老牌的人文杂志,《书城》曾经陷入过停刊的窘境。早在2000年,《书城》就因为市场反响不好而黯然退场。2001年,三联书店集团和南方报业集团联手让《书城》起死回生,新杂志以城市中产阶层为目标读者,并大量借鉴了美国老牌人文杂志《纽约客》的编辑手法,在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2004年底再度传出停刊消息,最后因新资金的注入得以延续。对于《书城》近年来的艰难处境,著名作家薛泳一针见血地指出,《书城》失败的最大原因是错把“文人”当“人文”,杂志没有自己的调查记者、没有深入社会的基层,只是编辑找一些气味相投的人来写稿,久而久之就脱离了社会。曾经参加《书城》早期创办的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天纲昨日也告诉记者,重新出版的《书城》装帧十分豪华,这无疑增加了成本。杂志针对的是高端读者,使老《书城》以前的中层读者流失。而且《书城》喜欢请“大作家、大作者”写稿,“这些大作者很多时候把读者吓跑了”。有着多年创办人文杂志经验的李天纲更指出,《书城》在发行渠道上的不畅通也是其面临困境的一大原因。

  市场调查:人文杂志进入新的寒冬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国内其他一些人文杂志也都遭遇到了“寒冬”。由湖南出版社主办的人文杂志《书屋》有着十年的历史,11月18日该杂志执行主编祁光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书屋》近年来也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他们一方面在努力适应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却要严守一本人文杂志最起码的人文追求和道德底线,杂志下月将对明年的编辑思路进行一次彻底的讨论。

  随后记者致电辽宁出版社旗下的《万象》杂志编辑部,一位编辑告诉记者,《万象》今年也面临着很大的市场压力,年初他们将杂志的售价从6元调整到9元就是迫于生存的需要。该编辑称,《万象》曾经以“雅俗共赏”为目标,但几年下来发现,人文杂志能吸引“雅”的读者就不错了,要想吸引“俗”读者简直是难上加难。著名学者李天纲透露,目前国内的人文杂志普遍生存困难,只有依靠持续的资金补贴才能维系下去,连最王牌的人文杂志《读书》今年也遭遇了订户下降的难题。

  留下疑问:

  国内还有人文阅读市场吗?

  分析国内人文杂志陷入困境的原因,学者李天纲指出,人文杂志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国内人文阅读者群体的消失,其次是办人文杂志的多半是文人,他们对杂志的发行、经营工作经验不足,重视不够,而发行、经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本刊物在市场上的最终命运。

  对于市场屡屡发出的警告信号,国内的人文杂志也在做着积极的调整。据悉,《书城》今年根据市场的反馈信息,取消了三联评论,增加了21世纪好书榜,而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李天纲表示,虽然现在人文期刊普遍遭遇困境,但中国的阅读市场并没有完全消失,只要找到市场需求和人文品位的结合点,中国的人文杂志终究会走过寒冬。

  记者胡晓见习记者范东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