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写《母亲杨沫》不避隐私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16:27 北京晚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老鬼描写内蒙古下乡插队经历的长篇小说《血色黄昏》,因直面惨烈现实的冷峻与真实而震撼文坛。随后一部描写“文革”期间学校生活的《血与铁》,同样让人感到沉重而难以释怀。

  不久前老鬼推出新作《母亲杨沫》,让我们再度感受他刚劲不减,依旧真实袭人。老鬼在“前记”中表示:他写《母亲杨沫》,旨在“尽可能大胆地再现出一个真实的,并非完
美无缺的杨沫”。为读者呈现的是一段亲情泯失,母性淡薄的家庭历史写真:在“文革”的极左政治的高压之下,杨沫马建民夫妇被迫相互揭发,直取对方的政治生命;从小到大,作为母亲的杨沫对自己的几个孩子绝少呵护,而且每每在需要她“拉”一下的时候,她常常却去“推”一把。致使孩子们的成长充满了怨言,也使他们的前途平添了坎坷。

  务求还原事物本有的真实,而不是一味地碑文式的美化的人物传记,让我们

读后感觉老鬼与众不同的观念与文风。有评论说,《母亲杨沫》完全可以当做一份“史记”式历史档案来查阅和研读。

  记者:《母亲杨沫》是你献给母亲逝世10周年的礼物。为此,你放下手中的事,写出了母亲真实而非完美的一生。你说过,说真话难,说父母的真话就更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写作当中,有没有想到放弃?

  老鬼:我写这部书的念头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常常暗暗叮嘱自己要在母亲去世10周年的时候有所表示。这些年来,总觉得自己欠了母亲的债,没有实现她的遗愿———把一部她生前希望出的有关她的作品的评论集搞出来。所以从去年初,就放下了手中的一部书稿,开始写母亲这部书。写这部书最大的困难是里面涉及到一些家人不愿意我说的事,即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但我想,要让人们不很快遗忘了母亲,就必须把真实的母亲写出来。就不能怕这怕那。我知道只要客观真实,自己就能站住脚,就用不着怕别人议论和指责,也不用怕别人来打官司。

  书出来之后,我听到的各方反应、肯定远远多于否定,特别是知识界,都持理解和赞同的态度,终于放了心。

  记者:在作品的前记当中你写到,母亲在上世纪80年代接受广东电视台采访时曾表示,晚年想写一部卢梭式的回忆录,把自己的一生尽可能大胆地写出来。你是代母亲了却了心愿吗?

  老鬼:母亲的这段话,我是在一盘录像带中发现的。我觉得说得非常棒,遗憾的是她没有来得及写。我想有母亲的这段话支持我,保护我,应该大胆地把母亲的方方面面,如实地写出来。

  记者:书中涉及杨沫一些日常生活态度和私生活的敏感话题,你在为读者尽可能真实还原一段历史时,除了依据母亲的一些日记、文章外,其中的度是怎么把握的?

  老鬼:我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美国对公众人物有一个习惯做法,即名人通常没有隐私权。你既然当名人,享受了很多名人的好处,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牺牲掉自己的一些隐私。比如你的财产、纳税记录、婚姻状况、身体健康,有何疾病、个人嗜好等,公众都有知情权。他们的人物传记也没那么多禁区。我赞成这样的做法。人物传记不能搞成碑文式的,一味的歌功颂德,只说好不说坏。所以我在写作时,就对一些传统习惯有所顶撞,不那么循规蹈矩。至于度,就是尽量客观准确和真实,措辞适当,避免偏激。

  记者:亲人们对本书有什么反应?

  老鬼:很平静,没有太激烈的反应。由于角度的不同,背景的不同,亲人中的看法自然各不一样。前面说过,基本是受“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影响,反对我这么写。

  记者:你的长篇小说《血色黄昏》因真实表现知青的生存状况和命运震撼文坛,现在又不回避母亲的隐私,呼唤人性、母爱和亲情的回归,再次让读者看到你为还历史真面目的气魄。可是,忠孝不能两全,你觉得自己是孝子吗?

  老鬼: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孝子。不是对父母毕恭毕敬,以德报怨,左脸挨了打,还能把右脸伸过去。因此,才在“文革”中打砸抢了父母。但我渴望得到母爱,我恨母亲就是恨她给我的爱太少,给不相干的人太多。骨子里,还是很恋她,很在乎她。

  记者:你在书的结尾处表示,尽管给杨沫当儿子很苦,但如果下辈子当儿子,还当她的儿子,为什么?

  老鬼:

  我因为有这样的母亲,没有什么依靠,只能靠自己。中学时,刻苦练块儿,练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体魄,全47中闻名;插队后靠写血书,成功地闯到了内蒙古大草原;10年后靠自己考回北京上了北京大学;我的书《血色黄昏》碰了很多钉子,拖了很多年,最后还是靠自己出版的……而如果生活在一个很温暖甜蜜的环境里,自己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奋斗意识。我感谢有这么一个母亲,让我从小就沐浴了冰冷,受到了磨练,不那么娇气和狂妄,同情不幸者。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母亲晚年对我非常好,让我心满意足,所以心甘情愿下辈子再给她当儿子。记者:书出版后,许多地方的报刊都在转载,你听到读者的反应了吗?

  老鬼:

  不少读者对我说,看了这部书稿后,杨沫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并没有轰然倒塌,相反觉得更有血有肉,真实可亲了。如新浪网上的一位读者说:老鬼的文章写得很客观,让我们看到一位优秀作家的另一面,对杨沫更加的尊敬热爱。

  最后,借此机会,向广大支持理解我的读者深表感谢。赵李红

  网络编辑:赵志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