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还泉于民解开老城风貌之“结”——济南市社科院研究员荣斌访谈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5:12 舜网-济南日报

  □本报记者 李雪萌

  在不久前召开的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座谈会上,济南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荣斌先生提出了“还泉于民”的主张。对于保泉护泉,近几年来我们听到的不少,可是“还泉于民”的说法对很多人来说还有几分新鲜。什么叫“还泉于民”,为什么“还泉于民”,怎样“还泉于民”?日前,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荣斌先生。

  荣斌先生坦言,尽管自己三年之前就有了“还泉于民”的主张,但实际上对于这个提法是否准确自己还拿不大准,因为这听起来有些批评的意思,但实际上批评并不是自己观点的着重之处。

  作为济南出生、济南成长的老济南人,荣斌对“泉”有着深厚的感情。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原因,济南曾经驰名中外的“泉”如今正在消失,有幸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政府与社会各界力量齐心协力,统一提出了大力保泉护泉的口号,济南的泉水似有恢复往日活力的迹象。但是在荣斌先生看来,“保泉”与“保泉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要“保泉”,更要“保泉城”。济南之所以有“泉城”之誉,固然是因为济南泉水众多,但不仅仅只是因为一个“多”字;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济南泉水的亲民性格,也就是说,济南的泉水与老百姓的生活最亲近,所谓“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世界上泉水多的城市不止济南一个,单就我们国内来说,西宁、无锡、杭州都有很多泉水,北京玉泉也号称“天下第一泉”,而云南

丽江上世纪80年代也一度打出“泉城”的招牌。这么多城市中,众多泉水与市民亲密相融的城市,则唯独济南一家。只有济南的泉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泉眼就在百姓庭院之中,妇女可以在泉边洗菜浣衣,泉水与百姓生活融为一体,这才是济南真正独特的城市风貌。很长一个时期,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保泉”上,却忽视了“保泉城”。固然,泉之不保,何来“泉城”?保泉是重要的。但是,“保泉”和“保泉城”毕竟是两个虽相关但又内涵不同的概念。“保泉城”应该是对济南光大泉文化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下大力气保持泉水常年喷涌,同时也要恢复和保持“泉城”风貌。

  荣斌先生说,在“保泉”的基础上,我们要保“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这8个字,这8个字没有了,济南的城市灵魂也就没有了。经十路修得再宽敞平坦,立交桥建得再气派巍峨,仍然与其它大城市难有分别。我们要保护“泉城”,保护我们难能可贵的泉水的“亲民性格”。

  荣斌先生介绍,据2004年公布的最新泉水普查结果,济南市的泉子数量比以前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为什么“泉城”的美誉还在离我们渐行渐远?问题在于,我们在保泉的同时,忽略了一个重要课题——保持济南泉水的亲民性。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许多,比如公园圈泉现象:上世纪80年代中,济南新建五龙潭公园,把整个五龙潭泉群的泉子都圈到了公园里。这样做的初衷未可厚非——济南从此多了一个公园,众多泉子在公园里得到了保护,但是,济南从此也少了一片“泉城”。本来那在街边、巷头、院内、墙根的泉子,都是静静地在老百姓身边,如今都经过梳妆打扮去与红花绿草作伴了。老百姓想它们了,得花钱买门票。具有典型“泉城风貌”的东流水街,也从济南的地图上抹掉了。1999年,趵突泉公园扩建,又收编了剪子巷附近的许多泉子,公园确实大了也更美了,但老百姓掬手可及的泉子更少了。一条具有典型“泉城风貌”的剪子巷,也寿终正寝了。

  荣斌说,他批评“公园圈泉”的现象,并不就是说主张再拆掉公园以恢复旧貌,只是呼吁:不要再在老城富泉之地建公园、绿地了,多留点“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标本吧。譬如,当有关方面打算“改造”王府池子时,千万不要再把那里规划成“王府池子花园”了。尤其要避免不大兴土木就不痛快的举动。再譬如,当有关方面准备“改造”

芙蓉街时,千万不要把那里规划为什么“
美食
一条街”或“文化一条街”,让泉城路的“商气”无限度北延。像王府池子、芙蓉街那些地方,还是让老百姓居住为好,多想办法改善那里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以便让那里的老百姓能更方便地亲近泉水。

  现在,多有媒体批评市民“素质不高”,批评在泉池中洗衣服、涮拖把等等。在荣斌看来,这些都是“小节”:“过去生活在泉边的人家祖祖辈辈都是这样,也没见大明湖受到污染,当然可以说,过去洗衣服不用洗衣粉,但是无论如何这点生活用水比起已有的工业废水的污染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起凤桥边,曲水亭畔,妇女洗衣,孩童嬉戏,只有当这些场景每天出现在人们身边,‘泉城’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泉城’”。

  荣斌建议,在规划老城“改造”时,应当摈弃建“小区”、盖“花园”的套路,多建“泉边人家”。在老城区,不但要修街铺路,更要修渠引水,注重对市井泉子的保护,注重对民居枯泉的疏掘。老城区当然不能“破破烂烂”,但也决不能“改造”得面目皆非。老城建设应当围绕“泉水亲民”做文章。如果通过整治,使泉城路以北、大明湖以南这一大片富泉之地都具有鲜明的泉城风貌,济南作为“泉城”才像个样子。不然的话,仅靠曲水亭街、王府池子方寸之地,很难撑起“泉城”的门面。

  同时,荣斌也认为,如今济南市区的面积已今非昔比,让市区的几百万老百姓都生活在泉边,显然也难以办到。但老城区恢复和保持“泉城”风貌,却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荣斌说,近两年,在济南市制定新的城市发展规划时,决策者和专家们一直注意在保持和恢复老城“泉城”风貌的问题,应该说,这是济南一幸。新规划决定实施“中疏”战略,即通过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提升老城区文化品位,恢复和展现泉城风貌,这个思路值得肯定。

  目前,历下区对一些老街巷进行修整,将老街巷粉饰一新,荣斌指出这些工作很有意义,认为它体现了政府对平民生活环境的关怀,也体现了政府对老城保护意识的提高;但是,恢复泉城风貌仅仅局限在整修街巷、砌垒泉池、粉刷房屋外墙等方面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把着眼点放在恢复济南泉水的亲民性格上。具体说就是:使更多的泉子展现在市井之中,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随时亲近泉水。泉水,作为公共资源,它原本就是济南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把泉子都收编的做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泉子只有存在于市井之中,泉水只有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亲密无间,济南才配称“泉城”。在荣斌看来,是否能“还泉于民”,是解开恢复“泉城”风貌的“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