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博导下课,不如改革博导评估体制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23:45 新京报

  自从实行博导评估体制以来,我国高校博导人数日新月异,比当年的副教授还要普及。申请博士点更是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跑博点”,顾名思义,它从“跑官”衍生出来,暗示着博士点申请过程的种种曲折。在这种情况下,吉林大学进行博导选聘改革,让45名博导下岗,堪称一次颇具魄力的动作,颇受学界好评。(据11月30日《新京报》)目前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非常有限,吉林大学的网站首页也只是转载了媒体的消息,更多的细节还暂付阙如。仅从已经公开的情况来看,我对此不敢过于乐观。

  在中国,博士后不是学位胜似学位,博导也不是职称胜似职称。毫无疑问,打破博导终身制的动机是想建立科研激励机制,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博导“下岗”的标准是什么,却需要反复斟酌。有读者建议取消博导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事实上,如果博导评估体制没有变化,取消“博导”这一名称也无实际意义。

  据报道,“

吉林大学出台的选聘细则要求,博导必须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正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或主持其他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有必要的科研经费。”我对理工农医学科不太了解,或许这些规定对之比较有效,但如果把它们应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据我所知,不少著名人文学者拒绝申请课题,因为现有的课题申请机制通常具有过于强烈的功利性,又缺乏足够的独立性。首先,课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实用目的,比如解决某个问题或应对某些事件,但是人文学科的价值未必能够如此即时地体现出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没有承担课题、没有主持项目、没有科研经费的“三无学者”,却做出重要研究成果的大有人在。

  这种博导评估体制,受到整个人文学术评估体制的制约和引导。近几年,量化的“学术工分”、“表格评估”几乎受到绝大多数人文知识分子的反对,无论是公开媒体还是私下聊天,无论资深学者还是新进学人,均对此进行激烈批评。

清华大学的陈丹青先生曾经称之为“一格一格降人才”,这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形成鲜明对照。但是与批评同步进行的是,这种学术评估体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每一个大学和研究机构推进。作为学术主管部门,制定严格的评估体制自然是份内之事。不过,这种评估体制必须遵循每一个学科自己的生长规律,而目前的一揽子标准甚至无视理工和人文的区别,更遑论各学科之间的区别了。这就像用秒表来给跳水和体操运动员打分,哪怕选手是郭晶晶和刘璇也会被淘汰。其次,学术评估体制(特别是人文领域)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吸收少数“异类”,而现行的刚性体制非但不能允许“例外”,反而催生出“博导读博士”等诸多奇闻。其实,在学术评估方面有着许多“他山之石”,可是我们常常“买椟还珠”。

  上海交大的晏才宏先生直至去世还是讲师、

浙江大学的朱淼华先生因为没有论文而“下岗”,他们在学生之中获得的认同却是博导也很难企及的。所谓“博导”,博侧重于科研、导侧重于教学。现行的博导评估体制几乎无一例外地以科研成果为标准,而科研成果与教学能力并不总是成正比。如果一部分教师可以凭借科研成果成为“博导”,是否允许另一部分教师凭借教学经验成为“博导”呢?这些都是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吉林大学让博导下课尝试推动学术体制改革,值得期待。但是如果现行的博导评估体制不进行改革,恐怕在“劣汰”的同时也会出现“优汰”的情形,而这一定有违学校本意。所以说,博导下课,不如改革现行博导评估体制。

  □王晓渔(上海学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