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萧瑟旧厂房美丽蜕变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10:48 新民周刊

  撰稿/钱亦蕉(记者)

  由政府倡导利用旧厂房改建艺术馆的,上海城市雕塑艺术馆还是第一家。

  11月11日,上钢十厂冷轧带钢厂原址上,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正式开幕。作为全国第一个以城市雕塑为主体的艺术馆,作为上海市政府规划的第一个利用旧厂房改建的
公共艺术空间,作为民办公助的综合性艺术机构的探索,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诞生,拥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治理”城雕

  随着上海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生活空间的审美需求也逐渐强烈。然而,前几年上海的城市雕塑一度出现良莠不齐、缺少规划的现象。为了让城雕更美丽,让城市更美好,特别是适应2010年举办世博会的要求,自2003年起,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和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已开始对现有的城雕进行梳理,并且开展了《上海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上海城市雕塑的现状是数量不多,优秀作品不多,由于产生过程不那么规范,想造就造,粗制滥造,所以也出现了个别比较低俗的作品。”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伍江告诉记者说,“目前政府加强了管理。对于房地产商自己购买或者建造雕塑,我们还是鼓励的,但要经过城雕委员会的评审,看放在那里是否和谐,质量是否可以等等。”

  对于城雕委提出现阶段城雕应该以具象为主,伍江解释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这样的要求有其合理性。因为雕塑与绘画等其他艺术样式不同,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它是老百姓天天看得见的,所以它必须是社会所能接受的。目前老百姓的理解程度有限,具象作品更能被接受。相信经过长期的教育熏陶,市民的艺术接受能力会逐步提高,到时抽象作品也能被大多数人所欣赏。其实,具象还是抽象并不是衡量雕塑作品优劣的标准,却是衡量老百姓能否接受的标准。”

  《上海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已确定了上海城市雕塑建设的重点区域,并对雕塑题材作了整体定位。比如黄浦江、苏州河雕塑长廊体现城市历史记忆;延安路-世纪大道雕塑景观主轴线展现当代城市文化;城市副中心及历史文化风貌区则反映民俗、人文与生活;在世博会地区建设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雕塑广场;在北外滩、上海南站、浦东国际机场分别建设体现上海海陆空门户形象的大型雕塑。中期目标是至2010年,全市建成各类雕塑5000座,其中重要景观雕塑100座,利用世博会资源,打造上海城雕的精品力作。

  “建立一个集创作、制造、展示为一体的国际雕塑艺术中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于是今年年初,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开始筹建,7月进入装修阶段,11月开幕,整个进程非常迅速。

  选址上钢十厂

  利用废弃工业建筑或遗址改建为公共艺术中心在国际上非常流行,比如美国麻省当代美术馆、悉尼岩石区等都是成功案例。在上海,近年来,苏州河沿岸、杨浦、虹口等许多老厂房聚集的区域,也已陆续出现很多民间“艺术仓库”。但是由政府倡导利用旧厂房改建艺术馆的,上海城市雕塑艺术馆还是第一家。

  一边是前两年苏州河沿岸的艺术家仓库遭遇拆迁的命运,另一边是政府如今也开始效仿这样的改建方式。伍江解释说:“原来那些由民间自发改建的艺术仓库利用的旧厂房都是暂时关闭的,产权人私下暂时出租给艺术家们,建筑的性质到底怎样转变还未确定,今后如果正式确定为其他用途,会产生一些矛盾,艺术家就不得不面临搬迁。而这次由政府规划后再做就有了保证,完全符合规范,改建后不会有后遗症。”

  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如何利用旧建筑是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正在探索的方向。一方面,旧建筑的改建利用象征着城市历史的延续。“曾经对城市非常重要的功能,现在不应随着功能的消失,建筑也跟着消失。”伍江说,“上海是工业大市,工厂曾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要让一部分工厂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并赋予其新功能、新生命。”另一方面,工业建筑一般空间尺寸大,有灵活性,与大型艺术创作容易吻合,空间上有一致性。这也是为什么利用旧建筑改建公共艺术中心成为世界潮流的原因。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已经停工废弃的老厂房有不少,最初杨浦和虹口有两处旧建筑也在考虑范围之内,经过一番斟酌和讨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最终选址淮海西路570号原上钢十厂的冷轧带钢厂厂房。冷轧带钢厂厂房建于解放初期,是原上钢十厂仅存的比较完整的厂房,1989年工厂转型,厂房和所在厂区已闲置多年。为了改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住宅建筑面积总量过大的问题,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调整中,上钢十厂区域范围的用地性质确定为公共文化用地,保留厂房改造更新。这些仅是上钢十厂老厂房入选的基本条件,而最终被选中却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和建筑形态。伍江分析说:“它所处的地段比较好,南临淮海西路,离徐家汇、虹桥商务中心比较近,发展余地大。交通也很便捷,距轻轨站步行不到5分钟,人流量比较恰当。再说,长宁区公共文化设施又比较缺乏,所以选在这里对带动周边文化产业发展,有很大帮助。它的另一个优势是厂房空间高大空旷,整个长度将近200米,室内高度达到12-15米,室外空间也很大,非常适合雕塑这样的艺术作品的展示。”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除了选址,厂房改建和运营方案的征集,也经过了激烈角逐。国内外8家公司参与其中,最后由鼎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标。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定位为公益性的民营非企业机构,采取的是政府搭台,吸引民营资本进行市场运作的方式,探索一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新路。

  投资雕塑馆的郑培光先生,原本就是搞艺术出身,剪不断的艺术情结让他毅然选择了这个“周期长,回收慢,做不好没收益”的项目。目前第一期工程已投入五六千万,主要是改建设计原有厂房区域。

  厂房改建遵循的原则是:最大可能地保持建筑肌理与空间特征;保护其原生态感,强调阳光、通风、适宜、安全、和谐;保留原空间的构件和器件;追求新旧内外空间互相结合、流动、自然过渡。因此,整个厂房的改建给人“整旧如旧”的感觉。基本上对原建筑很少拆除,除了门厅外,在外表上也很少有看得到的“添加”。立面还是保持原来的红色砖墙,只是稍作修缮。现在看着错落有致的艺术中心里的间隔和局部两层或夹层,实际上都是原厂房就存在的结构,并没有作大的改动。建筑看上去还是原来的样子,甚至还有些没有完工的感觉,而伍江却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故意做旧,不希望历史痕迹消失。而且这样的空间效果更受艺术家欢迎,因为背景不抢眼,而且适应性强,可以修改(比如打洞等破坏也没关系),一些装置艺术品更容易发挥。”

  当然,不动的只是外表,实际上艺术馆内部已完全装上了现代化设备。郑培光介绍说:“中央空调、中央监控、红外线警报、消防系统等等一系列智能化办公设施应有尽有,连窗的开关都是自动的,是4A写字楼的水准。而且,供暖系统和保温系统都使用了法国节能新型材料。”

  据介绍,将来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每年春、秋两季举办两次大型雕塑展,每月再穿插举办专题展览,而这些展示基本上都是公益性质的,将免费对普通市民开放。政府仅仅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头两年会帮助企业支付厂房租金,举办展览时政府会负担一部分策展费用,以后将全部由企业自负盈亏。因此,整个艺术中心必须拥有自己的“造血”机制,才能运转起来。政府和企业双方协商的总体规划是:总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的艺术中心,其中公众展示空间为5000平方米,剩下的空间将引进各类画廊、艺术创作和艺术机构办公空间,以及与之配套的酒吧、咖啡厅等休闲空间。记者询问董事长郑培光先生,他说具体的方案还在考虑之中,目前已经确定的是,正在拆建的二期工程将来会成为商务办公室,吸引文化机构入驻。

  伍江则介绍远景说,将来这个艺术文化区域或许会进一步扩大到2万平方米,到时会形成由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左家宅国际设计艺术中心、十钢时尚中心组成的上海十钢文化艺术园区。通过这样一个民办公助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尝试,将有可能带动周边地区建设一系列文化产业,形成一个文化焦点并成为上海繁华商业区中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绿洲。

  雕塑百年,三代同堂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落成典礼,同时也是展览“雕塑百年”的开幕仪式,这是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第一次展示100年的整体面貌,老、中、青三代作品不分年龄不分派别地同台展出,这也是第一次,被总策展人孙振华称为“一次历史性的相聚”。

  在艺术中心B展区(“走向未来”),中间有一个低于地面的大凹槽,几乎每个低头去张望的观众都会露出吃惊的表情。原来,里面有一个木制的平台,上面躺着一个全身赤裸的胖男人,栩栩如生。这个雕塑作品的名字叫做《洗浴中心》,是青年雕塑家牟柏岩创作的系列雕塑之一。这类具象写实,又以表现真实当中“丑”的一面为主的人物雕塑在“走向未来”展区并不少见,比如作品《洗手间》和《镜子里的女人——眼泪》等,可见,新一代雕塑人在审美取向上与前两代人已出现明显的转变。在反映中年雕塑家作品的“开放之履”展区,写意和抽象的人物雕塑占了绝大多数,比如叶毓山用石柱雕塑的大写意《八仙》系列,再比如陈云岗享有盛名的作品《中国老子》,大写意,大气魄。而在反映第一代雕塑名家作品的“世纪经典”展区,同样是以具象写实的肖像作品为主,比如《孙中山》、《屈原》、《刘胡兰》,但他们讲究的是审美的逼真,而不是“审丑”,并且他们较多地以名人为雕塑对象,而不像第三代人喜欢以普通人甚至自己为模特。把三代人的作品放在一起展示,真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看到中国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变革。

  从雕塑艺术中心开放后的第一个礼拜看,每天都有几千名观众前来参观,人流相对稳定,既不显得冷清,也没有因为“免费”而产生拥堵。观众中有附近的民工,也有远道而来的老年艺术工作者。雕塑作品有的露天展示,在馆内展示的也随意摆放,没有防护栏,但总体来说,观众还比较文明,很少喧哗和破坏行为。记者在现场见到一位老太太,看到贴在雕塑上的介绍牌子被风吹走了,还特意捡起来,重新贴回原来的地方。

  观众比较喜欢的是那些带有一点观念色彩又比较具象的作品,让人看了可以思考一下,并且最终可以看懂的东西。比如张海军的《传承》,一个手提电脑似的雕塑,下面是键盘,屏幕变成了算盘,而且用珠子标注了2005的样子。再比如于小平的《大饭盒——世纪大餐》也很受欢迎,白色的一次性饭盒里装着祖国的山河,但是山河已经破损,一个很有创意的环保主题雕塑。另外一些抽象或者标题过于含蓄的作品,却受到了一部分观众的质疑,比如《惊蛰》,就是一块像石头(带了不锈钢)一样的东西,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一对青年男女在作品《在》前面讨论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个大大的小孩脑袋塑像为什么要叫“在”。这样看来,城雕委把现阶段上海城市雕塑定为以具象为主,抽象为辅,确实有一定道理。当然,这样的雕塑展对上海市民的雕塑欣赏水平提高很有帮助,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作为艺术传播和教育的功能已经体现出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