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西子湖畔重塑“水墨人物”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00:56 东方早报

  早报驻浙江记者 徐文钊责任编辑 顾维华

  “浙派人物画开创与发展”作品展及研讨会等重要活动近日相继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推出,以纪念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这一画派走过50载春秋。

  “事实上,随着西方艺术的大量涌入,浙派人物画正逐渐失去自身的水墨特色,近
些年甚至很少有人再提。”中国美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卢炘说,与会的画家心里其实都清楚,搞这样一次展览和研讨会对当下的人物作品创作有刻意导向的内在含义。

  潘天寿与浙派人物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新中国的建设,美术作品多为讴歌新时代主人翁、反映激情年代中火热的生活。中国美院副院长刘健称,较之于写实造型见长的绘画其他画种,素来强调意象造型不惟形似、只求传神的中国传统人物画,表现现实生活开始成为难以驾驭的课题。

  正因为如此,当时全国普遍开始引入西方素描,讲究光影和明暗效果,以求人物造型上的生动饱满。而当时在中国美院任职的潘天寿一直希望贯彻其“中西方艺术要拉开距离”的理念,倡导中国画须体现中国画的特色。卢炘介绍说,当时潘天寿选拔了一批西画基础好的教师和毕业生,又亲自指教他们改学中国画。“方增先等一些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当时还难以接受潘天寿的方法。”卢炘说,很多人去学完全是出于对潘天寿艺术修养的敬佩。所以,从某种意思上讲,没有潘天寿力推就不会有浙派人物画的出现。”

  最终浙派人物画的表现语言风格逐渐形成:它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借用西画的造型能力,反映现实。其特点是力求形神兼备与笔墨情韵统一,不只写意造型,也讲笔墨意趣。而受益于潘天寿的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等5位实践者通过自身的探索,终成浙派人物画的开山元老。

  方向把握出现迷茫

  50年来,浙派人物画对中国人物画产生了较大影响,很多浙派人物画教师已任教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知名画家吴山明说,上海十大画家中有近一半是从浙江走出去的,而“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的风格也深受浙派人物画的影响。

  不过,浙派人物画从1980年后逐渐势弱确为不容忽视之事实,近些年连提及者都越来越少。这与浙派人物画几个中坚人物都淡出了在浙江的影响不无关系,如方增先去了上海,周昌谷英年早逝。“但最关键的是,浙派人物画正面临着失去自身特色的危机。”卢炘说。

  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之一的顾生岳表示,他们当年创作比较相近,是集体合力造就了浙派人物画,而现在的画家之间有了更大的变化。他们更加多元化,不同画家的个人形象、个性色彩更加浓郁。”

  出于无奈,当时中国美术学院还曾做出“使用西方明暗画法者不能得高分”的规定。“虽然这一规定不利于中西艺术的交融,”卢炘说,“但当时的目的就在于使中国人物画回到其本源上来,即强调中国水墨线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