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邹静之VS阎崇年 “正说”、“戏说”对抗在“园”桌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05:29 时代商报

  “我换了一个台,又换了一个台,却始终逃不出清代”,歌手郑钧在《怪现象》中,唱出了近年“清宫戏”充斥荧屏的局面。对此,清代史学专家反映强烈地称,“戏说”成风误导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历史本来面目的认识。让历史学家们稍稍欣慰的是,北京社科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阎崇年先生,在央视十套《百家讲坛》栏目录制的大型历史系列节目《清十二帝疑案》和出版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受到广泛欢迎。

  近日,因正说历史而受推崇的阎崇年先生来到沈阳,与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亦道出了他的“正说”心得。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连续拍了四部,收视率居高不下,是近几年各电视台重播率最高的一部电视剧。眼下,《康》剧还正在央视一套晚间剧场重播。本期的文化“园”桌,记者采访了因编写《康熙微服私访》、《铁齿铜牙纪晓岚》等清代宫廷戏而火遍大江南北、被誉为“戏说之王”的“第一编剧”邹静之。对于“戏说”,邹静之有其独到见解。

  电视剧就是一种文化商品

  孟园园(以下简称孟):年过七旬的阎先生早已是清史研究专家,先谈谈您为何对清史这么情有独钟?

  阎崇年(以下简称阎):(笑)我还是习惯被称为学者。其实我原来也研究过先秦史,后来转到清史上来了。因为清朝的档案和各种文献都在北京,宫殿也是,研究起来很方便,还有很多优秀的学者可以互相交流。

  孟:从著名诗人到金牌编剧,邹老师笔下的几部电视剧都火遍了大江南北。但好像多数都写“清史”?

  邹静之(以下简称邹):我曾从事诗歌创作十多年,不可否认,使我扬名的,还是近几年为张国立编写的4部《康熙微服私访》以及《铁齿铜牙纪晓岚》。写清宫戏,因为大家对这个时期的传说和历史或多或少有些了解,距离感和亲近感兼而有之。另外十多年前像香港的《戏说乾隆》这样的电视剧,已经提前把“清装”这个品牌建立起来了,有很多固定观众。我们现在做只是在延续这个品牌罢了。

  其实,电视剧就是一种文化商品,它的收视率决定着它成功与否,老百姓只有好看不好看的印象,题材和背景并不是百姓的观赏障碍。

  戏说正说之争是学术语言

  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把历史剧分为“正说”和“戏说”,您怎么看?

  阎:我觉得大家要明确这个界限,平时看的影视大都是“戏说”,不完全是史实。看“戏说”时应该知道这是“戏”,看的是热闹,不可当真;看“正说”时,应该知道这是“史”,了解的是“真实”,不能只图热闹。

  邹:我觉得,对任何电视剧上升到所谓的审美疲劳或是戏说正说的争论,其实都是评论界的学术语言。其实正说、戏说就是风格不同,并不包括历史态度,有些正说的戏是极不严肃的,因为它伪造了历史。此外只要拍戏就免不了编,非要说正说手法写的戏就是历史,那任何一个历史学家都不会答应。

  孟:许多人认为,“正说”二字是针对“戏说”而来,因此还猜测阎老师的观点与“戏说”现象势同水火,现在发现您的态度非常平和。

  阎:是的。当大量的“戏说”出现之后,观众们就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解答这个问题,就是史学家们的任务了,这就是我的书要加上“正说”二字的原因。

  市场让编剧成强弩之末

  

  孟:如果任由戏说成风,那对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有很大误导啊?

  阎:“正说”是历史,不能当故事讲。“戏说”是故事,不是历史,别当真。这个“度”要给读者分开。

  邹:我编写剧本的主要依据是“怎么好看怎么写”,戏永远是戏,史实只是一种帮助。

  孟:《康熙微服私访》前四部的大获成功,让观众对第五部十分期待,但有消息说,您不想继续写了?

  邹:是的。前面的成功,我只能用“太难”做总结。我最近身体不好,一两年内是不会再写。

  孟:在外人看来,有前面树立的品牌,继续“编”下去,应该是驾轻就熟的?

  邹:编好剧难,编续集更难,编好的续集是难上加难。虽然续集有取巧的地方,但这同时也丧失了很多“包袱”效果再利用。《康熙微服私访》已经做了这么多集,也正是因为市场反响好,市场强烈要求我再编第五部,但我心里明白,要我再做可真是强弩之末了。总之我不希望为了挣钱,去做一件自己都没谱的事。

  记者 孟园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