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百年新生后的困惑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07:59 新京报

  从暑期档、国庆档票房相继告捷到《无极》、《千里走单骑》、《如果爱》等贺岁档大戏未映先热,从柏林、戛纳电影节喜讯频传到威尼斯、东京影展获奖不断,2005年中国电影的热闹气氛对应于百年电影华诞,可谓相当应景。在政府的落力支持下,电影产业化进程加速发展。一百年,其实回到了市场化的原点。但不同的是,所谓的“中国电影”在全球化浪潮下逐渐变得面目模糊,似是而非,百年新生的“中国电影”已是“熟悉的陌生人”。

  李安的一声炮响

  李安拍摄《卧虎藏龙》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他竟然给中国电影送来了一剂救命药,让想学好莱坞的电影人终于摸着了门道。受《卧虎藏龙》启发、由张艺谋开创的华语电影大片模式在2005年完全成熟,遍地开花。这一样板的基本特点是:以美元计算的超高成本,以古装武侠为主题题材,囊括两岸三地乃至中日韩明星的大卡司阵容,必备大量动作戏、大场面、电脑特效,以亚洲市场为立足点、图谋欧美主流电影市场。今年,依此打造的影片《头文字D》、《七剑》、《神话》等票房全部告捷,占据了全年电影总票房的大半壁江山。

  在这种泛亚洲电影模式中,“中国性”只是一种表象的符号,或者是华人面孔、华语对白,或者是锦绣山河与古典服饰。肩负着本土与国际的双重使命,这些影片必须将中国文化改造为东西方畅通无阻的纯视觉图谱。于是在对《卧虎藏龙》的借鉴中,被抛弃的是李安的儒道文化与文人情怀,被吸取的是华服美景、武打功夫的视听奇观。当《如果·爱》里的周迅跳着宝莱坞的舞蹈、展示着《芝加哥》式的浓艳风情,当《无极》里的真田广之、张东健咬着汉语台词、穿着绘有中国原始图腾的盔甲坠入虚无时空,当《头文字D》里的周杰伦在东京化身为日本漫画的主角,民族电影、国产电影、香港电影的概念都消失在全球化的漩涡中,让位于定义模糊的华语电影。这种电影既满足了中国观众通过盗版碟和大片培养起来的国际化口味,也满足了海外观众对中国的想象与符号化消费,同时又以巨片的气势彰显着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强大的魄力,承担起国家表达的角色。

  随着香港电影投靠内地市场、境外资本介入条件的宽松,这种以大搏大、本土身份暧昧的电影只会更多。无可否认这类影片确确实实以一个又一个票房神话拯救了低迷多年的中国电影业,或许是当前所能找到的最佳的生存之道,但显然这不能支撑起产业化的全部内容。

  狂飙突进中的贫富分化

  在美国电影市场稳固的金字塔结构中,高成本巨片是位于塔尖的少数,中低等成本的商业类型片才是构成主体和塔基的多数。而200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一边是大片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另一边是中低成本商业类型片在市场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无极》以无所不用其极的奢侈排场夸耀着中国电影超英赶美的狂飙突进,标志着刚开始产业化的中国电影匆匆进入了一个烧钱的巨片时代,权力、资本、资源都在向少数人高度集中。只有烧钱才能赚钱,这种超级大片即便充满了硬伤、被口诛笔伐,也可以让投资方赚满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部年轻导演的中低成本商业片,无论其类型技巧多么娴熟、商业素质多么高,在市场上也难有大作为。

  很多新生代电影人自觉背离了第六代的边缘化生存路线,以国内市场为首要目标,希望在中低成本的格局下拍出高质量主流商业片,但是他们的努力却受到市场的无情冷遇。如果说《诅咒》、《七夜》、《窒息》这些试图再造阿甘神话的恐怖片纷纷落马确实印证了类型片创作的稚嫩,那么《独自等待》、《电影往事》、《向日葵》等一批优质商业片也只能在院线上匆忙走一回、票房惨淡而归的事实就让人怀疑这些电影究竟能获得多大的生存空间。2005年中低成本商业制作特别多,但是除了少数几部借助情人节、妇女节档期噱头闹出点动静,其余的都淹没在超级大片的喧闹声势中。

  艺术电影的精神逃亡

  相比之下,倒是那些走个人化创作路线的独立电影人处境有所改善。依靠海外的资金和艺术片市场,他们能够很滋润地玩着小圈子里的艺术探索;体制放松了,他们可以浮出水面来冒冒泡。从地下到地上,既然坚持自我表达,就无法回避非主流的位置,艺术大师们从来都不是主流。问题在于今天的贾樟柯王小帅们离大师还有多远?《世界》、《青红》浮于表面的苍白,无力以至无趣,最后变成了只剩空洞的姿态还在矫情地维系着。中国近些年的作者电影、艺术电影实际上简直比娱乐片更类型化:出了个张元,摇滚乐、城市边缘青年、记录片风格就流行起来;等到贾樟柯冒出来,小县城、民工就成了必备元素;从《孔雀》开始又刮起70、80年代怀旧风,而妓女几乎成了所有独立电影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不想说这是跟风,但为什么本应鲜活的艺术探索竟会如此单调乏味?

  有意思的是,2005年的这三类创作都有太多的影片以回溯的姿态遁向过去,将历史调用为可消费的影像。历史,或者给宏大场面提供奇观化舞台,或者制造怀旧情调与青春乡愁,或者被迷恋,或者被控诉,却极少得到反思性的重构与真正读解,所以这些还原历史的表达更像绕开现实的精神逃亡。随着一系列古装大片(《夜宴》、《墨子攻略》、《赤壁之战》、《宫里的日子》、《秋日的回忆》)还将汹涌袭来,电影人应该如何表达现实或许是2005年中国影坛繁华背后最值得玩味的问题。

  □戴婧婷(北京影评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