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驻京记者柳青
自1905年电影《定军山》问世,中国电影的第一个百年即将走过。作为重要纪念活动之一的“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电影100周年国际论坛”日前正在北京举行,论坛吸引了200多位世界著名电影事业家、艺术家和理论家出席,他们中包括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
马可·穆勒热爱中国电影,尤其热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电影。为了推广中国电影已经奔走20多年的他,现在,又为了中国老电影的修复和发行而奔忙。
“新现实主义”味道比意大利早10多年
马可在论坛上强调,要掌握未来,必先回顾历史。“中国的电影人和观众应该记得往回看,不要遗忘了那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杰作,那些重要的导演如孙瑜、袁牧之、费穆、蔡楚生、郑君里和石挥等。如果此刻不及时重组电影遗产的碎片,它们可能再次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我们新的责任。”马可说自己在欧洲最常给人们推荐的就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当时中国电影里已经有了‘新现实主义’的味道,比意大利早了10多年。而那些电影里的情怀,很好地传承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如今的欧洲电影、美国电影太不一样了。所以我对人们说,如果想真正了解中国电影的气质,一定要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电影。”
设法获基金会捐助修复上海10部名作
“当中国电影资料馆在1981年成立时,大概没有人想到多年以后,那些老旧的拷贝有一天会让一群欧洲人激动不已。”经过马可的奔走,他拉来prada基金会的捐助,促成威尼斯双年艺术展电影部分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合作,得以修复1934年到1949年期间上海的10部名作,分别是:《桃李劫》、《大路》、《新女性》、《马路天使》、《十字街头》、《铁扇公主》、《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和《我这一辈子》。
先在林肯中心放映随后发行欧洲国家
正片拷贝的图像和声音质量已经无法进行公映,于2005年1月送到欧洲后,在曾修复了卓别林经典影片的优秀技师尼古拉·马赞蒂的指导下,进行物理修复、化学改善和数字化转存,每部影片的修复处理平均需要100个小时。修复工作完成后,胶片的质量恢复到完全与影片最初的原始拷贝相符合。这10部影片刚刚结束了在纽约林肯中心的放映,并很快将在意大利、法国和其他许多欧洲国家商业发行。马可说,这算是威尼斯电影节对中国电影百年纪念的一份赠礼。
在讲演结束后,马可展示了修复前后的《小城之春》片段。修复后的影片黑白画面清晰、稳定而有层次感,老电影中常见的“兹拉”声响被滤去,印象中女主角稍显平板沙哑的声音原来竟是温和婉转的——这才是费穆当年拍摄出来的样子。片段很短,结束时,人们的掌声响了很久,正如主持人说,任何言辞都难以表达我们对马可先生的感谢。
(本报北京12月1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