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故事比观点更丰富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09:15 南方都市报

  历史新读

  吴思(学者)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李亚平著,北京出版社2005年10月版,28.00元。

  《帝国政界往事》系列已经出到了第二本。我对第一本印象很好,因此担心第二本质量下降。写作出版的速度这么快,让我觉得有理由担心。不过,读了新书之后,感觉还是保持了第一本的水平。我对作者讲述的明朝的故事很熟悉,连细节都知道,读的时候仍有一种拿起就放不下的感觉。大概是因为故事讲得精彩吧。

  在写法上,第一本书更接近《万历十五年》,可以归入纪传体。这种体例由司马迁开创,每个朝代写一群代表人物。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改造发挥了这种体例,集中写六个人,大体上平均用力。《帝国政界往事》的第一本也是如此。

  第二本的写法有较多的独创性,上下两篇,分别写一个人物,再写几个辅助性人物。为什么集中写这个人物而不写那个人物?为什么不平均用力?这体现出作者的大局观。这种独创需要勇气,需要总体把握这段历史的自信。

  两本书的写法还有一点不同。第一本关注的问题比较集中,第二本更有开放性,不像第一本那样,提出几个问题,始终追究这几个问题,用这几个问题限制作者和读者的思路。

  第一本书有几个精彩观点,比如岳飞必须死,岳飞为什么必须死?这个问题一提出来,你的整个思路、材料取舍,结构安排,都要围绕着这个问题走。于是,读者和作者的目光便聚焦在一点上。第一本书还有一个观点:“都是王安石惹的祸。”真是王安石惹的祸吗?如此提问,便迫使人们顺着这个提问往下走。这种提问本身就是一种对注意力的限制,也是对注意力的凝聚。第二本书没有这种提问,因此也没有把人们的注意力像第一本那样特别凝聚在一个地方。

  我对这种写法的评价是矛盾的。这究竟是好是坏?从好处来讲,提出重要而独特的观点,例如“都是王安石惹的祸”,逼着你往深处想,这场历史性改革果真造成了大宋的衰落吗?这样的问题让人眼睛一亮,好像聚光灯打在一块地方,你可以在光柱中数清沙粒,看出这块地方有几棵草、几条虫。但缺点也因此发生。你的目光全部集中在这一小块地方,世界的其他部分便消失了,你的其他感官也关闭了。假如关上聚光灯,一片昏暗,你反倒可以闻到空气中青草的气味,可以听到四周蛐蛐的叫声,看到远处朦胧的山影。你全部的感官都打开了。这又是一种方式,可以让你获得丰富细腻的感受。第二本书就是这样。作者把光撒成漫漫的一片,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理性的问题逼着你往深处走。第二本书只有泛光灯,就是两个故事。上篇是朱元璋的故事,下篇是张居正的故事。

  我也想过写朱元璋,也想过写张居正,甚至于李亚平写到的那些细节,徐阶、严嵩之间的勾心斗角、怎么使坏,我都收集过。李亚平写得很精彩,我却没写。为什么我没写?第一,我觉得在技术上有困难,比如说张居正前后内阁的内斗,这个故事并不是一个人贯穿始终的。经典的故事应该有一个主角,从序幕到高潮最后到结束。可是现实的结构是主角轮换。在不长的时间里,甲被乙打败,乙又被丙打败,丙再被丁打败,每一轮的主角都在变。这是技术上的困难,让我感觉写起来可能会比较拖沓。我没写的主要原因,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写,我不能提炼出一个结论,比如“岳飞必须死”,或者“王安石惹的祸”。我想不出这个论点,干脆就不写了。李亚平则不然。他直接面对我所有的问题,不做任何戏剧性的、技术上的处理,如实描绘历史本来的面目,自身内部的逻辑本身就更清晰了,无须再做什么技术处理。这就给我一种不破不立的感觉。至于内容、观点,我现在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可是我还是觉得很好看,很愿意看,或许这是更重要的。

  写一个人物,或者是写一个故事,某个人的命运,他想做什么,后来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是成是败,如实地展示出来,你未必能提炼出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人物的命运是非常丰富的东西,作者给你描绘出一个感知的整体,让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文学理论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事实故事比你提炼出的观点有更丰富的信息、更多的内涵,不同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感觉,各种观点的人都能有所得,同时还享受了阅读快感。这是跟刚才所说的理性的、聚光灯式的不同的路子,它可以慢慢地调动你各种感官来品味。

  总之,两种写法各有千秋,都有存在的价值。无论怎么写,只要写好了就是好东西。

  但第二本也有缺点,跟第一本比起来,写得还不够干净。按照鲁迅先生的要求,写完之后至少要改三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这本书还可以再删百分之三到五的内容,竭力挤掉水分。在下断语和表达感情的时候,也不妨更加节制。精练加工之后,虽然书的篇幅短了,分量反而更重,流传得更长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