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四字成语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09:15 南方都市报

  西书识小

  乔纳森

  在翻译中如何运用四字成语,是中国译界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我算是个温和拥护派,认为偶尔使用,可使文气顺畅。最近读王志宏君译的《恐怖时代的哲学》一书,
发现他的译文中,四字成语就用得很有特色。比如这样的句子:“无论如何,不厌其烦而又无的放矢地宣称可能有新的恐怖袭击出现以及号召大家‘处于戒备状态’反而更加搅乱了人们心中捉摸不定的畏惧情绪,让他们草木皆兵而又不知所以——而这正是恐怖分子的目的。”(第30页)不厌其烦、无的放失、捉摸不定、草木皆兵、不知所以,一连用了五个四字成语,译者的汉语功力可见一斑;如果非要挑剔的话,那么也只能说“搅乱……的畏惧情绪”怕是不大妥的,“让人产生畏惧情绪”或“令人忧惧”也许来得更通顺些。

  不用说,四字成语也是柄双刃剑,卖艺人舞枪弄棒不小心伤到自己的例子我们也见多了。比如下面这句:“我们,当初不在现场的人,现在是否也应该无保留地站在他们旁边,袖手旁观?”(第29页)试读一下原文“Wouldwe,theoneswhohadnotbeenpresent,nowalsostandbythemunconditionally?”我们不难发现,“袖手旁观”这成语是译者硬加上去的,而且还加错了,把意思完全搞反了。原文是说:我们这些当初不在现场的人(指没经受“9·11”恐怖袭击的外国人),现在是否也应该无条件地站在他们(指美国人)一边呢?

  再举一例,译文中有“这场惨绝人寰的袭击”(第30页)一语,初看上去,似乎顺理成章,但原文为“thistreacherousas—sault”,treacherous意思是奸诈的、背信弃义的,跟“惨绝人寰”半点关系都没有。这类一眼望去文从字顺的译文,其实害人最深,因为假如译文佶屈艰涩,你还可以半信半疑,置之不理,可是当它铺展得如丝般顺滑,你的戒备也就完全放松了。比如这样一句:“曾经战争创伤的阿富汗人的痛苦就是三十年战争的残余影像。”(第31页)虽说“……的痛苦就是……的影像”其实是病句,但似乎并无大碍,可惜的是,原文却为“Themiseryinwar-tornAfghanistanisreminiscentofimagesfromtheThirtyYears‘War”,意思是说:饱受战火蹂躏的阿富汗的惨状,让人不由得联想起“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种种情景。译者既不知道大写的ThirtyYears’War是指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也没有去翻查字典,看看reminiscent其实并非“残余”的意思,就组织出一个通顺(?)的句子,结果呢,当然是与原义风马牛不相及。

  我对照原文,仔细检视了《恐怖时代的哲学》一书第29页至第34页的六页内容,发现可径直称为“错讹”而非“值得商榷”的,有十几处;其中不乏将December(12月)译为“10月”(第33页)、将Queens(纽约皇后区)译为“车臣”(第30页)这类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据我所知,王志宏君是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的硕士高才生,翻译这本与哈贝马斯、德里达对话的书,他原是极佳的人选,可成果却不很让人满意。莫非把本该花在查字典上的功夫用在了琢磨四字成语上?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恐怖时代的哲学》[美]博拉朵莉著,王志宏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定价:25.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