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我们像野兽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10:06 南方都市报

  本期主题

  《我们像野兽》

  何顿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0月版,20.00元。

  评审标准

  ★★★★★很好,令人手不释卷

  ★★★★好,但缺点明显

  ★★★一般,没有惊喜

  ★★失望

  ★很失望

  不值得为他们写故事

  评分:★★

  评鉴者:戴新伟(本报书评人)

  试图勾勒某个时代的残酷/宏大史诗,这种主题先行必然会使作品与读者有所错位。这是所有总结作品其意义、或自我定位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何顿的《我们像野兽》被总结为“一代大学生的浮世传奇,从理想主义走向沉沦的灰色发迹史”,故事讲述七个生于长沙的青年从美院毕业到相继走上装修致富功成名就的故事。主人翁之一的黄中林后来做到了长沙装修业龙头老大,最后却被几个小流氓刺死,其余荒唐过挥霍过无知过委琐过的马宇王军李国庆们全都修成了正果——但故事就是故事,哪怕厚达411页哪怕每段都不少于10行(这是何其巴尔扎克式的老实),整部小说的致命伤在于没有叙述的高潮,其实不是叙述,而是“讲”——在这群主人翁中,那个充当叙述者的“我”也是个多余的角色,只有可怜巴巴来历不明且毫无用处地出现过两次——自然,在这部毫不吝惜字数的故事大全里,吸引读者的是这群人的可笑行径,对金钱的渴望,对男女关系的疯狂。

  作者说“本小说中没有主人翁,也没有配角,个个都是主人翁,个个又都是配角。它不是按传统套路写的……”对,它是按老套的套路写的,而且是最老套的那种。这部小说缺乏作为小说的理由——它没有文学的品质,它是一堆不分轻重不知节制的故事。一堆并不出乎我们意料的故事,但我不知道所谓“一代大学生的浮世传奇”对文学究竟有何意义?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像野兽》彻底地体现出了一种好读,一种像《家庭》、《知音》那种纪实文学一样的好读,并且我几乎相信,有的读者会有“一拿起来就放不下”的效果。虽然不能从作者早期的小说谈起,整体地给出他的创作脉络,但就这本小说而言,它只是《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长沙版,甚至还不如。生活本身的复杂性远大于我们的想像,尽管这些故事是小说家言,却是真实存在,读者自有经验与之相应。也正是这种复杂性,评价《我们像野兽》更有必要,至少这部小说提供了一个阅读层面最为广阔的精彩同时失败的范本。

  只是生活不是文学

  评分:★

  评鉴者:胡传吉

  《我们像野兽》刻录了生活表象的某些瞬间,记录了一些类似于在街边“红灯区”发生的事情,但是与“红灯区”发生的事情又有所区别,比如说“红灯区”的现金交易是要讲价钱的,《我们像野兽》的趣味在于某些以艺术与理想的名义不买单的便宜嫖客,他属意于一种突破买卖底线的趣味。

  《我们像野兽》动用了一些看似时尚先锋、“犬牙交错”的符号与话语,比如说美术学院、艺术、男大学毕业生、梦想、女人、人生、发财、我们、野兽等,并穿插一些长沙俚语来壮大作品的粗犷显示作者的本土经验。按照作者的写作逻辑,理想主义的字符代码就是大师、美金、乳房、大腿、线条、性、手淫……作者还为这种“理想主义”配之以各种唯美而矫情的肢体动作、并让便宜嫖客们用发情的高低调朗诵出唐诗宋词营造出混而不乱的嫖赌现场,在这种“理想主义”的催情声中,作品中黄中林们的日子当然会过得很舒坦,有的人成了大公司总经理,有的人有无数个女人……作者抓住这些生活的泡沫,如获至宝,附之以“浮世传奇”的意义,并声称是“从理想主义走向沉沦的灰色发迹史”。作者从“理想主义”中归纳出“发迹主义”,这显然也符合作者狭隘而可笑的写作逻辑:“我们很愿意端起架子把自己看成一个好人,但我们也并非坏人。”作品可以用好坏去归纳,但我想,人不可以。

  除了作品的续篇部分稍有几分起色,总体而言,这是一堆与文学无关、与思想无关的文字。我们的某些作家,太容易受生活幻觉的欺骗,以为把生活幻觉实录下来,就成了文学与艺术。

  读完此书,我只能说,想像中的“红灯区”比这本书更有思考的空间与价值、思想的堕落比肉体的失贞更阴沉,同时,我万般同情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家们,因为,既要在堆积如山的垃圾里淘出金子来,又要把不是金子的文字“化废为宝”,左也不是右也不行,真不容易——于此,悲恸数声。作者十分诚恳地写下这一轻佻失重、推卸罪恶感的书名:“我们像野兽。”在我看来,作者笔下的“我们”愿意,怕只怕,野兽们不愿意——凭什么愿意呀?

  它是陈旧的,小气的

  评分:★★

  评鉴者:侯虹斌(本报书评人)

  “一代大学生的浮世传奇,从理想主义走向沉沦的灰色发迹史。”这一行字题在何顿这本《我们像野兽》的封面上。不过,依我看,书中的这一批大学生根本就没有理想主义过,反而争先恐后地跳进乌烟瘴气的沼泽里,顺手把别人也拉下去。他们不是被污染的受害者,他们本身就是污染源。可惜,作者写起他们的时候,却像是怀着光明正大的同情、谅解、赞赏。

  何顿早于上世纪90年代初便已成名,一贯以贴近市民风格著称,此次演绎了80年代七个美院毕业的大学生在市场经济转型期间与世俗生活的复杂纠葛。

  虽然很厌恶何顿展现出来的世界,我并不否认这的确是我们生活的局部现实。文学评论家陈晓明曾经这样评论何顿的写作:“他只是轻松自如表现他置身其中的现实生活,随心所欲无所顾忌表达他的个人感受……那些赤裸裸的生活欲望使那些粗鄙的日常现实变得生气勃勃而令人惊叹不已。”我所不能接受的是,作者的小说完全沉迷于生活与经验当中,缺乏深入的思考能力;扁平的叙事,使之缺乏文学应有的历史感。

  何顿的成名作是中篇《生活无罪》,发表于《收获》1993年第1期。这部小说当时曾让我眼前一亮。那些鲜艳而泼辣的长沙方言,粗陋而大胆,正好契合小说的主旨和人物身份。市民原生态在何顿的小说中,几乎呈现出一种妖娆的姿态。那时,先锋派玩各种语言实验余波未息,何顿却只是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城市中底层奋斗、挣扎、生存和毁灭的过程,那种近乎“超写实”的扎实功夫,在当时的文坛上独树一帜,也让他扬名立万。何顿后来也创作过不少作品,依旧以不变应万变。十年前,何顿描绘的是中国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大家在疯狂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十年过去了,何顿还在《我们像野兽》里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甚至连暴发户衣着的品牌都一如既往——但是,这个十年,读者已经随着整个风起云涌的社会文化不知翻了多少个筋斗云了,而我们的何顿,还沉迷在穷凶极恶的个人奋斗史上。何顿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的这本新小说“只是写作时思维奔放了些,胆子大一些罢了。”恰恰相反,它是陈旧的,小气的。

  何顿的方言是其小说的重要标签。《我们像野兽》也不例外,伢、鳖、卵、堂客、宝里宝气等长沙土话遍布文中,可惜,新鲜感已不在。而且,小说忙碌的叙事节奏,仿佛在以粗暴的行走方式驱赶着文字匆匆忙忙地往前赶,一览无余。

  我坚持认为,虽然每个人都免不了过一种挺世俗的生活,但绝不该堕落到赞美它的地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