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刘三姐》曾经给几代中国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至今电影中的对歌场面以及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仍然在人们中间广为传唱。4月29日,来自广西的彩调剧团在第五代刘三姐王予嘉的领衔下,将在解放军歌剧院为北京的观众带来以电影版为基础重新编排的《刘三姐》。日前,记者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遇见了第一代饰演刘三姐的黄婉秋委员,她向记者讲述了许多《刘三姐》背后“刘三姐”的故事。
四十多年前,广西集全区之力“打造精品”——全区大汇演,来了100多个“刘三姐”
其实,电影《刘三姐》来源于广西民间特有的彩调剧《刘三姐》,经过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的加工编配成为了今天人们熟悉的《刘三姐》。
黄婉秋还清晰地记得四十多年前广西集整个自治区的力量“打造精品”彩调剧《刘三姐》,“那是1960年,我只有17岁。广西几乎所有的剧团加上一些学校的业余团体都在排演《刘三姐》,加在一起肯定超过100个刘三姐。故事大同小异,只有结尾有不同的版本,有不屈而投江自杀的,也有乘船唱着歌飘然而去的。在全区大汇演的时候,100多个《刘三姐》,壮观极了!因为实在太多了,最后只有靠抓阄决定上台的先后。所以说,后来我们看到的《刘三姐》是集体创作的结果。”
黄婉秋这一生只演了一个刘三姐,但是却因此而把自己的名字与这个角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她曾经多次试图再演一些其他角色,但是始终没有鼓起勇气,“我在17岁的时候就因为演刘三姐而一下子把这个角色达到了无法超越的高度,几年后就开始了'文革',我成了反革命,等到'文革'结束后我已经三十多岁了,我最好的舞台时光已经过去了。所以说,刘三姐浓缩了我全部的青春年华。”
关于《刘三姐》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刘三姐”是“最大的统战部长”
《刘三姐》影响了几代的中国人,黄婉秋深有感慨,“我常常听人家开玩笑,'你们广西的计划生育搞得好,这几十年就生了一个刘三姐'。”
在黄婉秋的记忆中,曾经有一位观众,每看一次电影《刘三姐》就给她写一封观看心得,“他一共看了99场电影,我也收到了99封心得,有这么厚一沓子!他说,要看满100场,我也在等他的第一百封心得。可是'文革'开始了,从此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关于《刘三姐》,黄婉秋有讲不完的故事,“记得1980年的时候,我们到东南亚去演出,人还没有到,票早已经卖完了。由于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和马来西亚建交,一位马来西亚华侨因为鼓动很多华侨到新加坡看《刘三姐》,惨遭15年牢狱,1998年我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客家人联谊会上才听到了这个故事,我问那位先生后悔不后悔?他说,'为了看《刘三姐》不后悔,坐15年牢也值得!'”
黄婉秋还有一位挚友姚美良,是马来西亚著名的永芳集团董事长,她告诉黄婉秋自己8岁时就暗恋刘三姐,她去新加坡一看就是10场电影《刘三姐》,她深情地说:“刘三姐是中国最大的统战部长,她能够把华人的心凝聚在一起,自从《刘三姐》又到东南亚上演开始,华人就更团结了。”
“文革”中被当成“大毒草”劳改15年——
“刘三姐”带来的不只是荣誉
《刘三姐》的歌轻松愉快、爱憎分明、朗朗上口,“她是笑着来讽刺你的,比打骂还厉害。”让黄婉秋特别感到骄傲的是电影《刘三姐》在美国的演出,竟然打败了《飘》的纪录。即便是在欧洲,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只要有华人他们都肯定看过《刘三姐》,会唱《刘三姐》。
“成也刘三姐败也刘三姐”,黄婉秋感慨刘三姐给她一生带来的喜乐悲哀,“刘三姐给了我极高的荣誉,但是,'文革'一开始我就成了大毒草,开始了15年的劳动改造。我以前是个内向的人,一说话就脸红,但是15年的改造,我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什么都经历过,胆子也练大了。我还被造反派拉出去枪毙过,后来才知道是吓唬吓唬我。那时候在桂林,刘三姐就是最有名的人了,所以造反派也抓我,保皇派也抓我去批斗游街。我14岁登台演出,所有的桂林人都看过我的演出,老百姓看到我被游街都哭了。”
电影《刘三姐》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
走到哪里我都是“刘三姐”
说到自己的婚姻,黄婉秋至今仍然是一脸的幸福和感慨,当时还是在当“牛鬼蛇神”的时候,那位小她6岁的“小弟弟”便悄悄来到她的身边,给了她莫名的亲切和关怀,先是以为她介绍对象为由不断试探,最后才说,那个给她介绍的对象其实就是自己。
“那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向组织汇报,没想到第二天就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黄婉秋反而豁出去了,“反正生活无望,好一年算一年吧!”由于女大男小“革委会”就是不批准,最后,还是男方单位批准了这桩婚事。黄婉秋丈夫家是桂林郊区的农村,公公是位江湖医生。黄婉秋还记得,新婚之夜,公公听说有人要来闹洞房,便和当地的公安一起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守护。年迈的公公还使出了硬气功,头顶劈板凳胸膛砸石头,吓退了前来闹洞房的人,可是公公的身体经过这么一次比以前差了许多。
刘晓庆曾经对黄婉秋感慨,“你一个刘三姐吃了一辈子,值了!我们多少演员一辈子忙碌拍片无数也难以让人们记住!”黄婉秋觉得还是桂林的山水造就了刘三姐,造就了自己。黄婉秋说,电影《刘三姐》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我的形象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刘三姐,所以不管我走到哪里人们都叫我'刘三姐',记得我当团长的时候,同事叫我'黄团长',半天我都不知道在叫自己,但是如果有人叫'刘三姐',那一定是在叫我。我想,团长是短暂的,可是'刘三姐'却是伴随我一生的”。
晨报记者 李澄/文并摄
链接·传说
当年那个《刘三姐》
相传古代宜州下涧河边的壮族山村,有一个聪明伶俐、年轻美丽的农家姑娘,因排行第三,人称三姐。她自幼失去父母,与二哥相依为命,打柴种田过日子。刘三姐从小爱唱山歌,心灵手巧,勤劳艺精,以至方圆百里的后生慕名而来,对歌求婚。可是三姐爱上了同村的歌手李小牛。财主莫海仁以三姐和小牛伤风败俗为罪名,而对他们进行谋害。李小牛被淹死于河中,刘三姐则顺水漂流到柳州,为一个老渔翁所救。
刘三姐到柳州后,能歌善唱的名声又很快传开。莫海仁闻讯后,气急败坏,用重金请来了陶、李、罗三位秀才,装了满满的一船歌书,专程到柳州来找刘三姐赛歌,妄想唱倒刘三姐。没想到三位秀才大败而归。于是莫海仁便派打手乘夜深人静,将刘三姐捆绑起来,放入猪笼,淹死在江中。
乡亲们知道后,把刘三姐葬在柳江边,并供祭了两条大鲤鱼。正当大家含悲唱悼念歌时,坟墓裂开,只见复活了的刘三姐闪跳出来,骑在一条鲤鱼背上,跃然而起,飞升上天,成了歌仙。而另一条鱼来不及起飞,便成了屹立在柳江边的鱼峰山。
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电影《刘三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优美抒情的音乐、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桂林漓江的山色水影,和谐地融为一体,为古老的传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该片曾于1963年获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和最佳美工奖。
链接·求证
刘三姐原是广东人?
电影和歌剧《刘三姐》在全国放映后,刘三姐的名字响遍祖国大江南北,妇孺皆知。因为电影的拍摄地是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因此,很多人就误以为刘三姐是广西人,但广东封开县原博物馆馆长陈楚源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刘三姐的故乡在广东封开。
陈楚源几十年来对封开的各种文化、历史、掌故了如指掌。他曾与多位广西方面的民俗专家就该观点进行过交流,他们对此没有异议。
据《封川县志》中的简单记载,在封开杏花镇大斑石脚下有座“圣妃宫”是专门纪念刘三姐的,始建于唐宋年间,明嘉靖年间重修,一直到1968年才拆除,而这样的建筑在全国仅此一座,在广西是没有的。据村中的13位老人回忆,当时里面有刘三姐、阿牛哥、莫老爷、三龙(僚族首领)等人的塑像,与1960年拍摄的电影《刘三姐》里的主要人物十分相似,而莫姓是从北方迁移到福建,从福建又迁移到广东封开,又从封开迁移到广西去的。
此外,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便是封开和广西的山歌中都保留了浓厚的古粤语浊塞音调,两地民歌的韵律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当时的民族迁移情况来看,广西的山歌很可能是刘三姐等人从封开传过去的。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