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商业潮流不掩艺术灵光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00:05 新京报

  2005年度文化回眸系列评论之戏剧

  我做过粗略的统计:2005年在北京演出的戏剧剧目约有60多部(不包括戏曲,也不包括大学生戏剧节演出)。这些剧目有的演了20多场,有的少一些,也就三五场;折中一下就算每个剧目演出10场,那全年就有600多场演出。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北京,一个晚上他有两部戏可以选择———这样的情况听上去即使不至于让人兴高采烈,但也至少鼓舞人心吧?

  但数字有时不能表达真实感受。2005年的戏剧演出,并没有随着统计数字的增加而掩盖住萧条景象。如果说数字的蒸蒸日上有着它鼓舞人心的一面,那在这一面活跃着的只是戏剧的商品活力。

  商品的超级想象力

  在2005年的1月,北京的舞台演出从轰轰烈烈的《半生缘》开始的。这一部由香港进念剧团与国家话剧院合作推出的舞台剧作品,由于起用了当红明星刘若英,把无数的新鲜人带进了首都剧场。或许对于FANS们来说,在体育场馆内远远地听刘若英唱歌,比不上在首都剧场内安静地接近明星更新鲜。

  春天,孟京辉的新作品《琥珀》亮相保利剧场。尽管人们对孟京辉的作品仍然争论纷纷,但孟京辉此次以高超的运作方式,使得刘烨、袁泉这些人气正旺的演员亮相舞台剧,《琥珀》也就一路从香港红到北京,再从北京红到其他城市。九月,徐铮、陶虹夫妇联合演出的《最后一个情圣》,这一对夫妻档本身就有“卖点”。而且陶虹一人饰演三个角色。

  显然,这一类大制作的作品,从整体的运作方式,明星的运用,宣传策划的能力,无不显示出戏剧可能具备的广泛的商业动员力。而这些演出、策划集体,无论是香港的进念、孟京辉的工作团队,还是索有文化公司,都在艺术之外显示了超凡的商业想象力。

  在这种大手笔的商业运作之外,还有些小团体也在商业领域里摸索着前进,苦心经营着一块商业剧场自留地。比如说在今年年初和年末,分别有《麻花》的第二部“情流感”、第三部“人在江湖漂”在媒体上炒得热热闹闹。这些作品没那些大制作的气魄,能说动加入的明星也大多只是北京人熟悉的:比如说北京音乐台的主持人伍州彤,北京交通台的主持人李莉。他们的胃口没那么大,能在北京巨大的节日消费额中抢到零点几的比例也就赚了。

  今年这一块商业自留地又有了新品种:一个名叫“戏逍堂”的团体租赁了人艺实验剧场下半年的时段,陆续推出了三部作品,愉快地为娱乐70年代人服务着。

  这一类的戏剧作品,戏剧圈里的人往往嗤之以鼻,而他们自己也似乎乐得跟戏剧圈无关。重要的是,这些团体都有着强大的广告宣传能力。

  戏剧的商品活力在这一年只略展技艺,就显示了其攻城拔寨的强大能力。我想,随着戏剧的商品潜力日渐多元,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团体致力于这一块刚被开掘的商业领地。

  散落的艺术碎片

  我所讲的“艺术气质”其实并不太高深。我只是用这么一个词表达我的一点希望:我希望在舞台上看到一种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度,以及一种与此相关的表现方式。

  我就把这称为“艺术气质”。

  2005,当然还是有一些极具艺术气质的余晖散落在剧场的碎片里。最难忘的是朱旭老先生在《屠夫》中的精湛表演。这位成长于人艺的优秀演员,在舞台上活跃于人艺的其他演员之间,与他们似、也不似。你看他从从容容,把演戏的“演”字完全忽略掉了,无声无息地释放着表演的魅力。

  赵立新戏剧工作室推出的斯特林堡名作《父亲》也是一例。中国人做外国戏,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过于简单,照本宣科地把剧本串演一番,不去探究人物之间更为内在的复杂关系———这也是在年底国家话剧院推出的作品《怀疑》的不足之处。赵立新在瑞典深造多年,他立足于挖掘这部名作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把剧本里抽象的父女、夫妻、孩子与保姆等关系铺垫成深入人物内心的道路。

  田沁鑫在今年推出了一部只有一个小时时长的《赵平同学》。这部小戏以简单清洁的面貌,融洽的观演关系,营造了良好的剧场氛围。这种友善的、让人舒适的剧场氛围,也是好久没能在剧场内感受到的了。还有一部戏我想许多人都没有看过:这是在曲艺节上由山东曲剧团带来的《泉城人家》。这是一部带有浓郁山东风情的戏剧作品,曲艺演员饱含着丰富表演技巧的道白,让我看到话剧语言魅力的另一种可能。

  大众文艺的面向

  从商业与艺术往前再走一步,戏剧艺术还有一些其他的可能性———一些自发的群众戏剧活动。大学生戏剧节自然仍是这一活动的小高潮。在今年大学生戏剧节的闭幕式上,出现了两支农民工的表演团体,一支名叫“打工青年艺术团”,一支叫“劳动号子文艺社”,他们的演出把戏剧进一步推向了广阔的社会。他们在闭幕式的舞台上唱歌,朗诵,并且表演了一些自编的戏剧小品。农民工的表演自然很幼稚,但在场的大学生无不为他们的诚恳而感动。

  这些作品,与商业无关,与艺术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基本处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自发阶段。但他们的真实与诚恳,也自然而然地触动着观者的心肠。如今,戏剧的商品味甚嚣尘上,戏剧的艺术气质日渐低迷,但我们不要忘了,戏剧这样一种集体艺术形式,在纯粹的商业和纯粹的艺术之外,还有着群众集体生活的一个面向。

  □陶子(剧评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