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白屋”缘何成“白宫”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3:40 舜网-济南日报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京城和北宋京城毕竟是那么的不同,可是“暖风”一熏,就混了。“大洋隔得人心远,直把白屋作白宫。”美国“一把手”待的房子或译“白屋”或译“白宫”,也是大大的不同,可是“大洋”一隔,就错了。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童元方副教授12月8日在《南方周末》刊文《白宫不是宫,而是“白屋”》,开篇就提出他孩提时代就有的疑问:“白屋”(WhiteHouse)为什么译成“白宫”?

  其实这不算个新问题。江苏省委党校的刘大生写过一篇文思俱佳的论文,题为《美国法律词汇汉译过程中的文化扭曲》,详述了美国法律词汇汉译过程中的“扭曲”现象,比如将White House翻译为“白宫”,将State翻译为“州”,将The Secretary of State翻译为“国务卿”,将President翻译为“总统”和“校长”等等。“这些翻译不符合美国法律的原意,对中国人产生了不良心理暗示,应当纠正。”语言作为约定俗成的“东东”,如今要“纠正”几无可能;文化作为漫长历史的沉淀,如今要“更正”亦无可能;意识作为思想板结的形态,如今要“改正”更无可能。那么,“承认现实”吧。

  一说到“白宫”,估计不少人脑海里呈现的是那个通体白色、中央圆形主楼耸立着高高圆顶的建筑。不好意思,笔者过去也是一提“白宫”脑海里就冒出这个“形象”的!那哪是白宫,那是美国国会大厦!如果你也是,或者也曾是这样,那也属于面对“白宫”的“想当然”。

  有意思的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列国志·美国》(2004年12月第1版)这本厚达600多页的书中,文前彩图有一张是“美国国会大厦夜景”,成书时也把图片说明印成了“美国白宫夜景”,后来是另用一张印了正确说明的纸条覆盖上去的,你把书页拎起来透过灯光,还能清晰地看到被覆盖的“美国白宫夜景”字样。在一本文献类资料书中,也一度出现这样的错误,可见“错把国会大厦当白宫”的情形,是如何的“深入人脑”。

  美国白宫与国会大厦除了同是“白色”,其他实在相差太大。美国国会大厦用白色砂岩和大理石建成,整个建筑物占地1.6公顷,坐落在华盛顿市中心一个25.3米的高地上,高地因此被称为国会山;中央主楼挺立着高高的圆顶,顶上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神青铜雕像,使大厦总高度达87.65米;因为它“像模像样”,于是成了华盛顿的“壮丽景观”之一,通常被看成首都的象征。1793年9月18日,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亲自为国会大厦奠基;1800年开始使用部分建筑。但不甘心美国就此独立的英国军团攻入华盛顿,于1814年将其付之一炬。现在看到的国会大厦是1819年开始重建的,直到1867年才落成,其后又不断修缮和扩建。尽管四年一度的总统就职典礼一般都在大厦的东面门廊举行,但国会大厦不是总统的“常驻地”;总统待的地方是小得可怜的“白宫”。

  我有幸看到了美国国家地理影片的百年典藏版,其中有一集就是“白宫”,这是一个“由内到外”拍摄的片子,是克林顿任总统时特许拍摄的,除了“房子”的介绍,还有“人”的活动——核心片段是作为“主人”的克林顿夫妇在白宫接见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夫妇,连助手交待克林顿总统出大门每一步怎么走都收入眼底,殊为难得。看了这个片子,你才知道,原来白宫是那么矮小的一个房子。它的第一位主人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夫妇,当时白宫有36个房间,但大部分都还没完工不能使用,有些房间墙壁甚至连石膏都还没粉刷上去,所以只使用了12个房间。白宫有过扩建,但毕竟还是太小了,现在的白宫也就一百多个房间,两三百号工作人员。

  白宫其实就是“总统之家”。看《白宫》这个影片,能够感到家庭生活的温馨,比如“老管家”每周定时给各种挂钟上发条。白宫很不隐蔽,所以各种“麻烦”事不时出现,比如1994年12月17日至少有4颗子弹从远距离射向白宫,有一发还射穿了餐厅窗户。白宫也很开放,定期让游人参观,当然需要安检,有的房间也不好进。

  白宫有过圆明园似的经历。英军在1814年给白宫点了一把火,重修时烧过的砖不好看,刷成白的了。中国作为皇家园林的圆明园太过庞大奢华,烧掉后就再无力道去重建了,但白宫“船小好掉头”,重修不难。同时被一把火烧掉的国会大厦,重修起来当然麻烦多一点,毕竟投入要大些。为什么白宫比国会大厦设计建造得小很多?国会人多,权力大,这是很实际的;而看看白宫主人的本质身份,就更明白了。在美国,担任两种事务的人被称为President,一是主持合众国行政事务的,另是主持大学行政事务的。President的实际含义就是“主持”或“主持人”,根本就不是什么“总统”、“校长”。想想吧,你不过一“主持人”,让你住那跑马一天也逛不过来的“宫殿”作甚?

  国人为什么将“白屋”译成“白宫”?美国人当年为President的白色住房命名时,为什么使用White House而不使用White Palace?其实对比着看美国国家地理影片《白宫》和中央电视台日前摄制播出的系列片《故宫》,就不难明白了。《白宫》才54分钟,已经把白宫里头的什么东西都说完了;而《故宫》十几集的宏大篇幅,也没有将故宫和故宫尚存的宝物说个囫囵。《故宫》这个片子让国人“开开眼界”是好的,但我看它的缺陷很大,缓慢冗长的节奏是一方面,而更大的问题是始终以欣赏的调门介绍“帝王把玩宝物”之类。别说当年大清帝国的翻译家将“白屋”译成“白宫”,就是如今让央视拍摄《故宫》的高手们翻译White House,也肯定是要译成“白宫”的。

  当年大清帝国是哪一位翻译家作“想当然”的翻译已不可考,与其说他们是“将‘白宫’这样一个专制符号强加给White House”,不如说是浸淫于封建专制环境太深,而隔膜于大洋彼岸的民主政制太久。“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因为南宋帝都“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达官显贵纵情声色寻欢作乐乐此不疲;而“直把白屋作白宫”,那是因为这边的“故宫”还没有来得及真正彻底地成为“博物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