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神秘苏童九寨首开金口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05:41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在中国文坛,苏童的名字绝对不容忽视,《妻妾成群》、《米》、《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等作品奠定了苏童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电影界,苏童的名字不容忽视,根据他的作品改编拍摄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鸿米店》、《茉莉花开》等。现实生活中的苏童异常安

  静与低调,“喜欢躲着媒体”的他,昨在九寨首开金口,独家披露了其鲜为人知的
真实心态与许多故事。

  昨日,不知道是不是九寨沟的风景带来了兴致,入川参加中国当代名家“九寨之冬·浪漫之旅”的苏童非常容易亲近,谈笑风生,并在酒店的房间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敞开自己年过不惑的淡泊心扉。

  A关于改名:本名童忠贵太难听

  (苏童不姓苏,姓童,本名童忠贵。据苏童的文友透露,苏童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甚至有点迷信“命与名随”。因为苏童早期的作品屡遭退稿,自从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凑巧一炮打响,继而百发百中。泡上一杯茶,点燃一根烟,昨日的访谈便从苏童的笔名谈起。)

  记者:为什么取这样一个笔名?

  苏童:取笔名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本来的名字太难听(很直爽地笑)。姓苏因为我是苏州人。

  记者:听说您在大学投稿曾屡次不中,改名之后便一炮打响。

  苏童:我曾经自嘲说,自己在北京上学期间像一棵歪歪斜斜的树。1980年考取北师大中文系后,我把对付功课外的全部时间用在泡图书馆上,不停地练笔。最初想当诗人,有一天读到同学写的一首小诗,非常震惊,自愧不如,于是转攻小说。但倒霉的是刚开始每投必退,自己都觉得很尴尬,怕同学笑话,就借用一女同学家的地址,稿件由那位同学转。用苏童这个笔名后,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后来就一直用苏童这个名字。

  记者:现在对初涉文学时的那段尴尬时期怎么看待?

  苏童:开始我以为只有我有这样的尴尬经历,后来才知道很多作家都和我有过同样的尴尬,现在觉得有这样的经历不是坏事。

  记者:遭遇尴尬仍不退缩,当时是下定了从事写作事业的决心?

  苏童:那时候的学生不像现在课外生活这么丰富,所以才产生了那么多的文学青年。当时我是抱定了抱住文学这棵大树不放的决心,其实走上这条路也是当时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不当作家,可能我现在就是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

  B关于张艺谋:5000元买走《妻妾成群》

  (自从《妻妾成群》被张艺谋策划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苏童名气大涨,还有了不少崇拜者。张艺谋对于苏童的“艺术人生”,绝对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不过对于和张艺谋的这段合作,苏童似乎不愿多谈。在记者的追问下,苏童也只是紧锁浓眉,浅浅叹息,点到为止。)

  记者:当初是什么机缘和张艺谋合作?

  苏童:当时张艺谋刚拍了《红高粱》和《菊豆》,还没有像现在成为国际级导演,我也还只是一个文学青年。他看上了《妻妾成群》,邀我到北京讨论,并没有期盼合作会产生什么效果,完全没有商业味,他给我钱我也没还价。在北京一起吃饭,他也不像现在这么阔,比较简单。

  记者:当时张艺谋给您的改编费是多少?苏童:5000元,那时候市场价是2000元。

  记者:对改编出来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您满意吗?

  苏童:刚开始还很留意与自己小说进行比较,但看三遍之后我就忘记这是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的。其实《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人物、场景都很少,安静得不得了,但是安静的背后是一种自信和镇定,处处见功力。

  记者:后来张艺谋的电影您看吗?

  苏童:不怎么看了,对他后来电影的题材兴趣不大。张艺谋以前的电影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现在都是找人直接写剧本……(说到这里,苏童欲言又止,抬眼望了望。)

  记者:外界对张艺谋《英雄》、《十面埋伏》剧本争议很大,您怎么认为?

  苏童:(浓眉渐锁,几次张口又闭上)他现在的创作模式变了。

  记者:您怎么看待张艺谋与您成名的关系?苏童:张艺谋对我而言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我俩就像做生意一样,相互之间只有买卖关系,一手交本子,一手交钱,别无其他。其实一个作家的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有利有弊,有利的是电影能够帮助作家争取到不少读者,培养读者群,;弊端是容易让有的作家变成为电影而写作,为电影写作不是真正的写作。

  C关于生活:曾经好名牌喜

麻将

  (早有评论说,苏童在创作上是只虎,在生活中是只羊。据苏童的文友“揭发”,生活中的苏童安静悠闲,但曾经沉溺于麻将,而且“爱慕虚荣”:穿名牌、吃名菜、抽名烟、喝名酒。这样的传言让外界对苏童颇有质疑。当记者当面提起这些“短处”时,苏童有点急了。)

  记者:您的朋友曾写文章说您沉溺于麻将,而且特别追求名牌。

  苏童:(一下子直起身来,指着自己放在床上的外套)说我追求名牌那是瞎说!你看我穿的衣服就没什么牌子。可能是因为我平时花钱比较大手大脚。(急过之后苏童又恢复到常态,微笑起来,语气也变回柔和)不过有几年我确实喜欢打麻将,生活也有点讲究,那时候小伙子都爱帅,臭美,现在人到中年,已经不在乎这些了。

  记者:现在您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苏童:生活当中我很低调,只想让自己过得愉快,做一个安静的人,淡泊宁静,独来独往。而且我一般都躲着媒体,不喜欢媒体指手画脚,就算是有关于自己不实的报道也忍了。

  记者:写作之外您有什么爱好?

  苏童:做运动,还有就是淘碟。不过大片我不看,我喜欢看欧洲和拉美的电影。

  D关于文学:稿费低导致文学没落

  (很多人都感叹中国时下文学的没落。对于这种现状,快人快语的苏童有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

  记者:您说自己是一个靠写作为生的人,您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写作吗?

  苏童:是啊,主要是稿费和版税。我现在工资一个月2000多。不过中国现在的稿费制度太糟糕了。以前作家一部

长篇小说的稿费够买一套房子还多,现在就够买一台彩电。中国的物价上涨了几十倍,但稿费却没有上涨,这种荒唐的现象注定了中国作家的贫穷。所以很多作家不得不靠写影视剧本养家糊口。

  记者:是不是这种稿费制度造成了现在年轻人对文学的摒弃?

  苏童:肯定有这样的原因。不过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特殊时期,当时年轻人文化生活缺乏,多余的热情都投入到文学中了,那是百年难遇的时代。现在社会不一样了,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文学青年了,所以也用不着去感伤。

  E关于新作:为孟姜女正名

  (曾经有人将苏童所有的作品归为四类:昨日的顽童、还乡者、红粉们和城市游走者,对此苏童也非常认同。不过现在他又在尝试新的类型,那就是根据民间传说孟姜女的故事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苏童一再向记者强调,这部新作是自己从事写作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且“绝对不是客套话”。)

  记者:为什么想到重写孟姜女的故事?

  苏童:我每隔几年就会寻找新的题材类型,让自己保持一种新鲜感。国外有很多作家的作品都大量使用本民族的神话素材,而中国作家很少这么做,我想尝试一下。

  记者:为什么选择孟姜女?

  苏童:孟姜女的故事是民间传说,是一种群众心态,不是严肃的文学心态。这个故事让我一直放不下,故事里对眼泪的描述我觉得太感人了。哭倒

长城八百里,一个女性、一个社会、一段历史,用一滴眼泪去解决,这个故事太瑰丽了,我越琢磨越感动。还有一个女人为什么要千里给丈夫送寒衣?太牛了,太棒了。(说到新作,苏童眼睛里闪光,情绪激动,语速也明显加快了许多。)

  记者:那您写的孟姜女和民间故事有什么不同呢?

  苏童:一直以来,孟姜女的身份被外界误解,有人说她是疯子,是女巫,是出卖肉体的风尘女,甚至有人说她是死魂灵,这些都是对孟姜女的扭曲。其实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身世坎坷,情感苦痛。为什么她会被传言成怪物?这就是我要表达的东西。

  见习记者范东波摄影骆丹

  实话实说·苏童

  有几年我确实喜欢打麻将,爱帅,臭美,人到中年,已经不在乎这些了。

  以前作家一部长篇小说的稿费够买一套房子还多,现在就够买一台彩电。

  与张艺谋之间只有买卖关系,一手交本子,一手交钱,别无其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