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抢救我们的精神家园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9:43 南方都市报

  特别推介

  《广东民俗大典》,叶春生、施爱东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定价:89.00元。

  在文化领域里,“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个观点,现在已成了我们的共识。

  民俗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根,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但是,在过去的20世纪整整一百年间,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之根的围剿,几乎从未停过,“五四精神”一个重要的内容“全盘西化”,就是立足于对民族文化的全盘否定。1949年以后,全国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破除封建迷信”、“除四旧”的“革命运动”,将所有民俗文化都视为牛鬼蛇神,统统扫进历史垃圾堆。“文革”后,以地方戏曲传统剧目的解禁为风向标,民间的民俗活动渐趋活跃,民俗文化有了“春风吹又生”的态势。

  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刚获新生的民俗文化来不及喘口气又遭遇更大的挑战: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迅速全面接受远非“五四”时期所能比拟,在新一代的眼里,在时髦的欧美风尚面前,民俗文化显得那么的“土得掉渣”,因而,他们自觉地割断自己跟民俗文化的一切联系,文物级传统民居动辄夷为平地以建高楼,以过洋节、说洋话为荣,甚至,“文字拉丁化”的论调重新抬头……

  如果说,以行政命令强制执行的对民俗文化的破坏仅仅是“斩草”,那么,国人自觉地对民俗文化的唾弃则是“除根”。反观我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等,他们的民俗文化大都源自中国,但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实在令我们汗颜。韩流席卷中国大地,韩国人却坦言:“所谓韩流,只不过把中华文化重新包装而已。”这种反差,在听到韩国抢注“端午”时,才让某些人有所警醒——但为时已晚,“端午”竟已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短视造成的恶果,我们不知还会尝到多少。

  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应该是保护,而不是破坏。一个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国家,也应该是一个对自己的民俗文化保护得越好的国家。

  亡羊补牢未为晚。所幸的是,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这种“自觉除根”所带来的深远危害,从上世纪末开始,保护民俗文化的呼声已越来越大,自高层到民间都有了共识。在这一点上,广东一直走在人前,也拿出了不少文化建设成果。最近,由岭南民俗研究专家叶春生教授带领学生历经八年编撰整理而成的《广东民俗大典》一书,在广东省省委副书记蔡东士的亲自过问下终于面世。该书近百万字,收入图片100多张,采用辞书与志书相结合的方式,内容涵盖广东境内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及瑶、畲、满、回五个少数民族的主要民俗事象,包括物质生产、生活、岁时节日、社团组织、人生礼仪、信仰、游艺等方面。书中以广府民俗为主干,全面、具体、生动地对民俗事象进行立体描写,尊重事实,可读性强,对很多以前视为“封建迷信”的民间信仰以尊重事实的态度进行客观记录,堪称一本关于广东民俗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广东民俗大典》的出版填补了国内民俗文化研究的空白。从“抢救”民俗文化的立场出发,我们希望,这样的书越多越好。

  余少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