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众作家九寨细品“华西下午茶”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05:12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苏童、蒋子龙等畅谈“行走与文学”

  窗外,是明媚的阳光,巍峨的高山,奔流的雪水;室内,有文坛的名家,清茶的氤氲,人文的话题……昨日下午,本报将独家打造的“华西下午茶”搬到了九寨沟,“华西下午茶·当代名家论坛”在风景如画的九寨沟风景区举行。在一个浪漫轻松的氛围中,从全国各地“行走”到四川的作家们就“行走与文学”的话题进行了交流,对中国文人历来传承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创作理念进行探讨,碰撞出许多思想的火花。

  作家就是拾穗者

  行走;记录;行吟;传播……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常态的创作理念。对此著名作家苏童深有感触:“法国有一部印象派作品叫《拾穗者》,其实作家就是一个拾穗者,不断地行走,在路上拣拾文学的果实。其实行走是中国古代文学最常规的姿态,但是行走对文学不是旅游的形式,而是在路上积累、发酵。比如说路上遇见的一头牛、一处风景,可能都是日后创作灵感的来源。”苏童透露,在不写作的时候,他都会出去行走,他很多小说的灵感来源常常是在路上看见的一个画面。不过他认为,现在的许多作家已经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进行了简化,“现在是读有用的书,走最好的捷径。古人的理念有其时代氛围,对于现在来说,行走的理念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当今游记滥成垃圾

  可能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行走转化成文学作品最直接的类型就是游记。谈起这一话题,作家蒋子龙的观点非常直接与尖刻:“时下的游记已经写滥了,成了垃圾,比如有的作家到了纽约,就写人家还有个百佬汇,歌还可以怎么唱,这样的作品太恶心了,并不是真正的行走文学。”蒋子龙解读说,文学上的行走有两个概念,一种是单纯的人的行走,“比如日本就有一个很大的行走作家群体,每行走一次,就写一部作品;而我认为的行走包括了情感、思想和精神等因素,是一个感悟的过程。”蒋子龙还批评,现在的作家“家”太重,“将自己封闭在家的圈子里,好房好车,闲适安逸。其实作家在文学上应该永远处于行走中,行走最大的作用是对心灵的触动。对作家而言,经历就是财富,差别就是优势。”

  行走和文学就是一回事

  “对于行走,我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以前我不大相信双脚,更相信想像力的翅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写作的积累,我觉得脚离脑还是近一些好。”作家毕飞宇所说的脚,指的就是行走,“行走之后,写出来的文字会让内心觉得更踏实。”青年作家葛水平则更是直接地指出,行走和文学本身就是一回事:“人一出生就开始了行走,只不过作家的行走更多的是心灵感悟。对一个作家而言,不行走怎么会知道那么多事物那么多现象呢?仅仅通过看书看电视只是浅表的,必须自己走进去,才能写出触动心灵的文字。”葛水平还道出了自己年少的一段经历,“我出生在窑洞里,由于家穷,小时候我和驴同住在一起。我认为这些经历也是一种行走,这种行走过程中的东西会影响我的一生,以及文字。”

  行走才能击碎泡沫

  在四川作家何开四的眼里,当代文坛出现了一种泡沫文学现象:“现在的一些作家,在咖啡馆里就能编写出一本书来,这样的作品都是泡沫,所以有人说,现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短篇不过一日,中篇不过一周,长篇不过一月。这种现象很可悲,只有通过行走才能让文学脱离浮躁。”

  昨日的下午茶现场,蒋子龙就开玩笑说:“四川的九寨沟已经形成了现代的科举考场,作家一批一批的来,作品一批一批的写,已经形成了一个擂台,四川已经成了一个另类文坛,这番‘行走’,回去之后大家肯定都要进行创作,看到时候谁能写出真正的经典。”对于蒋子龙的“号召”,众作家纷纷响应,作家陈世旭补充说,这次作家是都进了“考场”,希望能够写出比肩朱自清、刘白羽名篇的作品。而作家毕飞宇更是当场宣布,他的下一篇长篇小说就将取名《九寨沟》,参与打擂。

  见习记者范东波九寨沟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