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总是能迅速反映或者刺激大众的口味,它们一直都在干这样的事。”
——《纽约时报》评论家安德烈·森瓦尔德(1935年)
即将于2006年1月14日在全国上映的2005最新版本的《金刚》中,巨猩金刚大闹纽约城之后,彼得·杰克逊让女演员安坚定地在纽约街头走向了金刚。在纽约清晨渐渐清晰的光线下,他们在结冰的中央公园中欢乐地嬉戏。这是一段足可与1933年版中安和金刚在帝国大厦顶端看日落相媲美的设计。1933年为《金刚》从帝国大厦顶端坠落而哭泣的那些观众,他们的儿孙今天依然在电影院里掉下眼泪。1933年的《金刚》首映式安排在世界上两家最大的电影院:纽约广播城音乐大厅和罗克西同时进行,获得了票房的绝对胜利,第一周票房就超过了9万美元,被当时的媒体评价为:“一个令人恐惧的数字。”尽管早在1914年,威利斯·欧·布瑞恩已经在《恐龙和失踪的一环》的拍摄中让一只雷龙在银幕上复活了。但是从《金刚》开始,巨型怪物才正式成为恐怖电影中的重要分支:《金刚》的票房奇迹在当年就催生了一部叫做《金刚之子》的续集。一直到现在,由梅里安·C·库珀(Merian C.Cooper)和斯柯德赛克(Ernest Schoedsack)共同制片共同导演的《金刚》仍然是所有类型电影中最著名的电影之一。而毫无疑问,2005年版的《金刚》也会取得不亚于它的荣耀。
《金刚》的诞生直接来源于两部影片,一部是布瑞恩的《恐龙和失踪的一环》——《金刚》的技术主管正是威利斯·欧·布瑞恩;另一部是未能完成的影片《创造》,这是雷电华电影公司计划在1930年到1931年拍摄的影片,讲述一些人遇到海难来到一个神秘的小岛,在那里遇到了恐龙和翼手龙的故事。然而,梅里安·C·库珀认为,影片拍摄出来虽然在技术上令人记忆深刻,但从本质上缺乏情节,于是《创造》的拍摄就被搁置下来。也是库珀最先想到使用巨猿这样的人物在拯救整个剧本。几年前,库珀就想象站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上的巨猿和战斗机搏斗的场面。与动作迟缓的大象或者恐龙不同,猿猴拥有更接近于人的感情,库珀直觉地感到《金刚》所能在公众中激起的号召力。“我要在影片结束之前,让妇女们为了它而哭泣。”据说库珀当时曾这样说。
《金刚》是1933年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很多影评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该片令人察觉到的性政治上:在影片中,有一个巨猿站在新建成的象征性生殖器崇拜的帝国大厦的楼顶上,他把费伊·雷像个奖品一样地抱着,在所有西方艺术中关于处于男性主宰地位的形象中,没有几个形象能像这个形象一样怪异又令人难忘。《金刚》诞生当年,有黑人集会抗议影片中潜在的种族歧视倾向。这并非空穴来风,在30年代,将黑人等同于猿猴依然是社会文化中的普遍现象。当时很多中产阶级人家门口设有黑佣塑像,其形象完全是穿上衣服的猿猴。《金刚》中同样带有色情文化的成分:1933年被金刚虏获的金发美女,用过于夸张的扭动和尖叫,来迎合当时大众对女性侵犯的色情幻想。在电影上映后的电影小说中甚至加入了以下描述:黑黝黝的金刚用巨掌剥下金发美女的薄纱,她惊恐地对援助呼救,不要让这肮脏的野兽碰到她一根汗毛。在1933年,在“贴有毒标签的瓶子会使人联想到犯罪,不得在画面中出现”的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之下,“潜伏的色情”成为恐怖电影常用的手法,在同年出品的《猫人》中,男主人公总是用一枝造型极像男性生殖器的黑猫雕像触碰女主人公。
除此之外,公众对《金刚》的痴迷还有其他不那么明显的原因。1933年正是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代,影片中表现了美国最伟大的城市变成废墟的景象,观众对此存在某种文化上幸灾乐祸的心理。《金刚》首映后不久,在一种更深刻,更令人恐惧的预见层面上,《纽约客》登出了这样的故事:一天晚上,一个上了年纪的犹太绅士在电影院观看《金刚》。片中的巨猿在纽约发了狂,它掀翻了大楼,举起火车还要把它砸碎。这位绅士战栗着说:“希特勒。”
对于那些年长的曾生活在广播城音乐厅的犹太人来说,阿道夫·希特勒最喜欢的电影是《金刚》这件事可能并不令人感到惊讶。《金刚》首映之后,他总是在谈论这部怪物电影:如果可能的话,他真想每个晚上都去看它。
事实上,二三十年代的恐怖电影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之间。库珀和斯柯德赛克都是一战老兵,他们驾驶的战斗机曾在法国阿尔贡被击落,从那之后,他们都倾心于拍摄“丛林中的恐慌”。《纽约时报》评论家安德烈·森瓦尔德就注意到当时存在一种趋势,并且在一篇题为《血腥、赞美血腥》的文章中提出,对于电影中越来越多地强调痛苦和病态,并不是一种巧合或者无意义的事:“银幕上的一切让人们体会着非常刺激的情感体验,然而,更重要的是,尽管大众普遍对银幕上表现的内容感到震惊和反感,但他们还是喜欢观看这些内容。”森瓦尔德还回顾了过去:“在美国没有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人们生活在狂热和困惑的复杂情绪之中,而电影院就是用银幕上的血腥来满足没有参战的美国人的嗜血冲动。好莱坞,总是能迅速反映或者刺激大众的口味,它们一直都在干这样的事。”1935年是格外阴森恐怖的一年,在那一年推出的恐怖电影有《弗兰肯斯坦的新娘》、《伦敦的狼人》、《乌鸦》、《吸血鬼的印记》、《但丁峰》等各种各样的恐怖片。《看》(LOOK)杂志注意到其中的寓意:“拍摄电影的人们把公众对恐怖题材影片的渴望解释成人们对动荡的欧洲带来战争的恐惧。”
二战期间,返祖的野人形象及其通常所拥有的纳粹标榜的狼的野性,是当时以巨型怪物为主题的恐怖电影的主打形象。1943年,《弗兰肯斯坦大战狼人》上映。怪物的名字被钢铁和兽皮拼出,以反映该片中“机械”和“野兽”的对抗。“钢铁”和“兽皮”如果不是创意者故意的话,也是一种潜意识的对现代战争的矛盾认识:古代狂暴战士的精神与高度工业化战争机器的斗争。
二战结束后,大规模杀伤武器给美国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这种威胁也表现在恐怖电影里。50年代是巨兽片的另一种高潮,由核实验所导致的巨大无比的能践踏一切的怪物出现了。
1954年,日本东宝公司创造出了《哥斯拉》。它拍摄于日本——人类历史上唯一遭受核武器伤害的国家,该片采用了电影《金刚》的模式,以核反应造成的突变为背景,制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怪物形象。这个因基因突变而变得巨大无比的怪物四处横行,使观众联想到战争的恐怖。《哥斯拉》的故事根基其实很幼稚:基于受到核辐射影响的种子能够结出硕大果实这一事实,就认为实验可能会使某一物种的基因突变而变成庞然大物——这是一种根源自科学技术的恐惧。上世纪50年代,随着物理学的突破,有关原子的想象随处可见:在服装图案上、广告里,甚至还体现在建筑设计上。具有强烈隐含意义的图章是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它是由两个或者三个相互链接的轨道和电子,就像行星一样环绕旋转着。原子被人们认为是微观世界,是一种审视世界的新方法。这个形象几乎就像是一个原始的十字架,代表着战后雄心勃勃的年代给人们带来的信念、希望、恐惧和惊奇。
《恐怖电影文化史》的作者戴维·斯卡尔认为:公众希望从杂志刊物和消费广告那里感觉到原子能积极的一面,对于它消极的一面,人们就会转向电影里的怪物。50年代制作的巨型怪物类电影令人印象深刻:《它来自海底》讲述一只巨大无比的章鱼想要吞噬旧金山的故事;《他们》、《狼蛛》、《致命的蟑螂》、《世界末日的来临》和《地球与蜘蛛之战》等影片,都描述了特大号的昆虫和其他动物。这些影片有着相似的模式:由于核辐射的影响,正常的动物变得巨大无比,这给电影中的主角——普通人类带来致命的威胁。
《哥斯拉》开创了巨兽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受害者成为威胁者。这个主题使之后的巨兽电影进入了个体和群体争战的“三段式”架构──受迫害个体的变形,危害群体的安全,然后被摧毁,成为确保集体可以享有安全的牺牲品。这个主题在70年代中后期有了另一次创作高潮:1975年6月底,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完全成为一个全民话题,人人都在谈论它,有的人一连去影院看了十几遍。
与以往的巨兽电影不同,《大白鲨》中的巨兽到影片后半段才出现,它代表的是一种未知的恐慌——平静水面下潜伏的危机。《大白鲨》诞生之前,美军撤离越南在好莱坞引起了灾难片和反思片高潮,正如《时代》文章中所说,在政治和经济双重震荡的70年代中期:“观众经过了不寒而栗的两小时后,一旦走出影院,就会感到他的现实生活比影片中表现的灾难片要舒畅。”《大白鲨》的原作,彼得·本利奇的同名小说写于“水门事件”发生之后,而影片《大白鲨》则是选在西贡陷落后的六个星期这一时间标志发行的。斯皮尔伯格在当时的宣传访谈中强调了《大白鲨》的现实意义,他强调他删除了原作中有关婚外恋的故事,是为了让电影更集中地折射现实。在《大白鲨》中,在危机事件中挺身而出的全是普通平民,这让当时的影评人伦纳德·奥斯特宣称:“《大白鲨》标志着好莱坞的传统主题——伟大的凡人在70年代重又抬头了。”显然,这是“水门事件”后民众对政府和领袖失去信心的回应。
《大白鲨》的成功带出了“暑期大片”的新概念。曾在环球、哥伦比亚任职的马文(Marvin Antonowsky)说:“自从《大白鲨》后,我们才开始意识到夏天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了一周内所有七天都很关键,而以前一周只顾三天。”两年后的夏天,他的朋友乔治·卢卡斯也缔造另一个神话——《星球大战》。而在这两者之间,1976年,好莱坞翻拍了《金刚》。在这一版中,好莱坞试图用“金刚”的形象来重新塑造一个超凡形象和树立国家意志,因此导演抛弃了1933年版中的帝国大厦,而让金刚站立在世贸双子塔上,很可惜,这部电影失败了,观众对这一改动嘲讽不已。
2005年版本的《金刚》拍摄时,世贸双子塔已经毁于“9·11”。因此很多人猜测彼得·杰克逊到底会让《金刚》爬上哪里。最终,彼得·杰克逊还是选择了沧桑的帝国大厦。但导演这一次解释了它为什么会爬上城市的最高处:当落日的余晖反射在哈德逊的水流上,一片潋滟的金色。只有阳光是共同的,让金刚想起在自己居住的峭壁上和安一起看的辉煌日落。事实在,在这一个版本中,彼得·杰克逊更想讲述一个关于情感的故事,金刚从来没有如此像一个人,它和安之间的爱情更像真正的爱情。原作中金刚的家乡,凄风苦雨的骷髅岛在这里成为一个世外仙境般的心灵世界。在接受《首映》的采访时,彼得表示:“人们认为金刚是一个怪兽,但其实它并不是。在它身上你看不到一点邪恶的东西存在。它仅仅是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物,当它刚刚开始试图向女主角安打开心门的时候,却发现其实是错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