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腊月初八的味蕾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06:28 三秦都市报

  “腊八节”传说

  “腊八节”的风俗由来,传说不一,主要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

  1、腊八节的起源很早,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即把田猎时所获得的物品荐祭于祖宗神灵。因为季冬之月,星回岁终,冬耕农田
基本完毕,农人们可暂免一年辛劳获得休息时间了。人们把收获物祭祀给祖先神灵,这是祈求它们保佑阖家大小的平安和幸福。

  远在商周时期,人们就有这种祭祀的习惯,它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衣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熬上一锅体现农业大丰收的“腊八粥”。一则为了祭祀;二则是为了供全家大小人等,聚餐一顿,庆祝丰收,预祝来年取得重大的丰收。这就形成了腊月初八吃粥的风俗。

  2、相传农历腊月初八日,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修行得道之日。释迦牟尼曾在摩揭陀国苦行修炼,腊月八日这一天,因为劳累饥渴而晕倒,恰被一个牧羊姑娘用乳粥(一为

苹果糯米粥)把他救醒。释迦牟尼终于在菩堤树下得道成佛。

  后来佛教盛行,为了纪念佛祖成道之日,每年腊月初八日,各寺庙都会隆重举行烧香诵经会,并用香米鲜豆红枣做成“八宝五味粥”供佛。供献一毕,便将粥施舍于百姓人家,以普渡众生。由于人多粥少,各家把领回的“佛粥”,再加些米、豆、蔬菜,做满一锅,全家食用。并给未领到“佛粥”的人散送,以示佛恩无边。这样相沿成习,就有了今天吃“腊八粥”的民俗。

  另外,腊月八日驱疫的风俗也与佛教有关。击鼓驱疫的风俗来源很早。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驱疫。”胡头,即假面具。古代腊月还有作傩驱鬼除疫的风俗。驱疫之神为“方相氏”,其状披发、四眼。金刚、力士则是佛教自天竺传入中国之后的神人。它表明这是古代流传的习俗已渗入佛教的信仰,把金刚、力士作为护法神了。此日一到,全国各地腊鼓先后齐鸣,表示节日的到来。(腊鼓到了宋代,已演化成贫者乞钱的一种手段。称其名曰“打夜胡”,一作“打野胡”,为唐、宋俚语,也是“傩”的意思。)舞傩本是驱疫,这是既娱神又娱人,成为与欢乐庆丰收相结合的娱乐活动了。

  3、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4、这一类和腊八有关的传说多是大同小异。主要意思是: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的粥饭

  过去,在腊月初八前的腊月初五日,还有一个“五豆节”,可以说是“腊八节”的序幕。主要是用五种地产豆类:黄豆、豇豆、红豆、四季豆、绿豆,熬制成“五味粥”或“五豆粥”。传说这种食俗,也是古时佛教在腊祭之月,教育一些不爱惜粮食的所谓“浪子”、“败家子”们回头的食俗,农家当日有五豆,说明日月顺昌,生活如豆子般的圆全;而若缺某种豆子,则被认为“贫苦”或不圆不全。

  对于腊八吃粥饭的风俗,我国古籍中多有记载,吴自牧《梦梁录》卷六“十二月”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代富察敦崇所撰《燕京岁时记·腊八粥》后:“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以作点染。”

  我省各地,腊八饭不尽相同。一般的腊八饭有两种:腊八粥与腊八面,都是在腊八节这天吃的。一般早饭喝“腊八粥”,午饭吃“腊八面”。腊八粥是用各种米(江米、黄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种豆(大豆、云豆、豇豆等);各种干果(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圆肉等)和豆腐、肉类混合熬成的粥。“腊八面”则是在“腊八粥”内,煮上面条(或面片),熟而食之。腊八粥粮菜兼备,蔬菜种类多,营养丰富,十分好吃。所以有:“三年一闰,等住腊八一顿”的说法。

  俗话说:“腊八早,百事好。”腊八粥在过去讲究天不明就吃。俗话还说:“腊八饭,大家散”饭做好后,先要给邻居和老年人端送,互相敬送,比尝谁家饭好饭香,显得十分和睦友好。腊八饭不仅家里男女老少吃,而且还要给牲口、鸡狗等喂一些,给门上、树上、墙上抹一些。以果树为例,往往是各家的娃娃,冒着数九严寒,端上饭碗,用筷子给房前屋后的果树身上抹腊八饭。口里还念念有词:“树呀树,吃腊八,吃了腊八结疙瘩。吃了腊八没谎花,疙瘩结得索拉拉。别人摇,摇不下,咱一摇,唰啦啦。”可以说是别有一番风情。

  腊八饭一般不能在当天吃完,还要留一些积余,作为引子,吃到大年除夕。因为在过去,人们认为,“腊八粥”体现了农业的大丰收,能吃“腊八粥”的岁月,就算是好年头。这期间所举行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希冀风调雨顺,来年再有好收成。

  腊八节风俗

  在我省,腊八节的风俗还有很多。

  陕北:延安一带的人民过腊八节,早饭是用荞麦面捏成鸟头、蝌蚪、蛇尾等形状,在用软米做成的粘饭快熟时放入,待熟后食之。米脂一带则流传着“挂腊八穗”的习俗。在这一天妇女们用谷秆编成谷穗子,内装红枣,挂在小孩肩上,既求小孩健康成长,早日成家立业,又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铜川地区的农村,在腊八节这天流传着为幼男幼女剃头发的习俗,认为是大吉大利。

  关中:富平县一带人民,在腊八节这天喜欢酿酒,名曰“腊脚”(酒引子);华阴、大荔人民于腊八节煮“腊八粥”祭祖;长安的古俗,腊八这一天要煮肉糜,抛洒在花木之上,谓之“不歇枝”,乾县、礼泉一带人民,腊八节这天讲究给老人送粥,丈人家要请女婿吃粥;

  在宝鸡,凤翔一带的人民在腊八节这天喜欢用黄米和八种豆子,加上油盐做成“腊八焖饭”,是节日的珍贵风味食品;陇县农村在腊八粥内混煮荞面饺子,俗称“雀儿头”,是节日的特殊风味食品,这一天五更时,当地农民不见日光,敲取大冰块置放于粪堆之上,名曰“堆冰狗”,俗说这样可免除庄稼的病虫害。

  陕南:汉中的西乡县农村,于腊八节除自食“腊八粥”外,还将“腊八粥”馈赠亲友并给树上喂粥(用刀切开树皮),一边喂粥,一边念道:“喂喂,喂腊八,明年给个繁疙瘩。砍一刀,结一万,年年喂你腊八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