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听阎纲纵论陕西人文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06:07 三秦都市报

  《晋书》中说:“不忘故乡土者,仁也”。一段时间来,一股文化热潮在我省民间悄然兴起,这就是各县一些热心的文化人纷纷在业余编辑出版人物类志书。我手头收集到的就有彬县、蒲城、乾县、扶风、户县、韩城、长武、子洲等地推出的此类书籍。去年我曾以《一座县城的人文故事》为题,对这种独具陕西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进行了面上的感性的梳理,近日,我又请著名评论家阎纲先生从《宗山人》一书出发对此现象进行了理性的深度探讨。

  一个地域的文明程度,集中体现在本地区代表性的人物身上

  阎纲先生认为:大型传略彩色图文集《宗山人》出版是礼泉人亲情回眸之记录,现代文明建设之盛事。桑梓之地气韵灵秀,恢宏雄大,创造了世所叹奇的文化;志以人重,史以人传,造就了不少义士仁人,艺苑精华!

  九宗山是一个象征,宗山人是一种荣誉。“山者,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飞鸟集焉,万物殖焉,走兽休焉,吐生万物而不私焉,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山。”(《韩氏外传》)至于山之形胜,在东汉班固的眼里已经壮美无比。《两都赋》里有载:“封畿之内,厥土千里。其阳则崇山隐天,幽林穷谷……竹林果园,芳草甘木。其阴则冠以九宗山,陪以甘泉,乃有灵宫起于基中。秦汉之所极观,渊云之所颂叹,于是乎存焉。”屹立千千年,风脉永存。巍巍昭陵,盛世气象,中华传统文化之高标。

  就在这山下,走过多少人啊!他们憨实地生存,拼命地求生,死命地干活,倔犟地守护,终日勤劳,生生息息。漫长的人文记录,积淀着礼泉在历史发展中潜深的文化层,即宗法文化、民间文化与现代文化综合载体的地域文化人。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千百年来沧桑巨变的始终,人们只要打开《宗山人》深究一番,便可观该县千多年来本土文化发展之大端,触摸到乡人的脾气禀性。

  不同地域性格形成中国精神

  阎纲先生按照这个思路继续探讨下去。

  鲁迅先生深刻总结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也就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中国精神。但是,中国各个地区体现这一总精神的地域性格却是各种各样的。

  这种文化性格的形成,取决历史条件,也取决于自然条件。我国地形西高东低,疆域辽阔,横跨温、热两大气候带,气象万千,经年累月地塑造着生民的适应能力和气质习性。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暴躁易怒;生活在寒带的人具有较强的耐心耐力,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称为世界上“永不发怒的人”;居于温暖宜人的水乡,机智敏捷,多情善感;山区居民说话声音宏亮,对人诚实,处事爽直;草原牧民心情舒展,性格豪放,热情好客;而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却深感憋闷,孤僻而忧郁。

  要是将我国北方人和南方人、京派艺术和海派艺术作一番对比的话,那么,各自相对的优势大体是可圈可点的。例如:司马迁与屈原,陈胜、吴广与越王勾践,李自成与李秀成,李正敏与红线女,刘毓中与麒麟童,勇者与智者,粗犷与细腻,笃厚与精明,骠悍与灵巧,崇义尚武与多谋善断,两肋插刀与卧薪尝胆,冲锋陷阵与韧性战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鲁迅在《雪》中描绘出一种诗意般的景象:“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这意境,使人不由得想起《白鹿原》里大革命时期“风搅雪”的激奋与狂怒。鲁迅又在《北人与南人》中明确地指出:“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陕南人、关中人、陕北人性格在陕西文学中的表现

  陕西地处我国北方,南北狭长,南为秦巴山地,中为渭河平原,北为黄土高原,气候差异显著,省内的文化差异也不小。有人将陕南地区划归楚文化的范围,其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在贾平凹的“商州记事”系列作品中活灵活现。

  关中地属农耕文化,自古为京畿重地,十三朝古都,上下共1064年!有整齐雄奇的周代金文与“雅言”;有气韵生动的秦篆;有朴拙传神的汉隶与“秦语”;有朴拙厚重的魏晋“关西语”;有异彩纷呈、神气十足的唐代书法,如遒劲郁发、力透纸背、端庄雄伟而富有气势的颜鲁公书;有唐宋的“关中语”;有明清的“关中话”;有今天仍然活着的“关中方言”;有威武雄壮、雄气逼人的秦临潼兵马俑;有咸阳塬上的陵冢;有几笔勾勒、几锤子浅雕即成生命的发动和力的威慑的汉茂陵霍去病墓石刻;有骁勇无畏又通人性的昭陵六骏;汪洋恣肆的唐诗自不待言。所以,《类编长安志·风俗》总结说:“关中民风淳厚”,有“先王之遗风”,连“西行不到秦”的孔夫子都梦见周公,虔诚地说:“吾从周”。朱熹说:“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笃于仁义,……强毅果敢”,可见,作为中华文化基础之“周礼”、“儒教”以及民风、遗风,早已深入民间肌肤,溶入地处周、秦、汉、唐“礼仪之邦”京畿要地的心性气质,例如,一面信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一点就着,敢拍桌子掀板凳,硬汉子、“狠透铁”、“硬头王”、硬到底。最能反映关中人这种性格特点的文学作品当推柳青的《创业史》和陈忠实的《白鹿原》。

  再来谈谈陕北的黄土坡文化和牧耕文化。汉魏以来,氐、羌、匈奴入居陕北,“土鞑回番族类稠”,“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重武尚义,憨厚强悍,具有多民族文化的地区特点。加之山秃穷陡,水恶狼吼,狂风阵起,守望黄土,生成一种征服苦难的强烈冲动和生死相随的牺牲精神,它使我想起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来:欢、洒、狂、猛、刚、发狠了、震怒了、忘情了、陶醉了、不要命了,实为秦地北部民间审美精神之生动体现!我以为,最能体现陕北人这种性格特点的文学作品当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

  秦腔作为关中地域性格的典型代表,慷慨悲歌,热耳酸心

  阎纲先生以自己的家乡礼泉为例,礼泉虽然地属关中,地理上却处于“长安”与陕北之间。夹在终南乐游原与渭北边地之间,革命时期又处于“延安”与“西安”之间,既有未经教化的造反传统,又有天朝礼义的熏陶渗透;既有北方狄族之粗犷、豁达与骠悍,又有中原民族之勤劳、侠义与英勇;既有农民运动领袖李自成,天生的叛逆者,桀鹜不驯的一群,把大明王朝掀个底儿朝天的破天之胆,又有秦皇汉武,文采武功,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包举一代”的《汉书》和国际都市长安城的高度文明;既有革命圣地十三年缔造的“延安精神”,又有马踏匈奴、渭北暴动和“西安事变”以来威武不屈的“兵马俑”阵列雄风。由此,形成了礼泉人既同于我国北方和本省陕西的特性,又有别于陕西其他地区,甚至所属的关中地区的性格特征。

  譬如,关中地域性格的典型代表,阎纲以为是鲁迅称作“古调独弹”的桄桄乱弹、陕西梆子;秦腔、秦腔,慷慨悲歌,繁音激越,热耳酸心,“秦之声”也。听一听王宝钏,柔肠百转而性情刚烈,“三击掌别了父女情”,爱就爱它个虽九死犹未悔,苦守寒窑,咋说也不进你相府门,十八年,不简单!王宝钏成了陕西女人的形象使者,陕西人的骄傲和偶像。秦腔的哭音惊天动地,不信你试试,在辽阔的天地里运足气,大吼一段任哲中的《周仁回府》吧,那对奉成东“卖主求荣”的控诉与仇恨,那几声凄厉几声抽泣,那视死如归的决绝而又缱绻不绝如缕、石破天惊,能不教人想起硬骨头的“关中楞娃”?

  可是,礼泉人较之近在咫尺的帝都人来,生性还要耿直,说话还要硬气。所以,礼泉人唱的秦腔,和中路梆子的气质韵味不尽相同。礼泉人唱的是西路梆子,发音更重,咬字更狠,情绪更激烈、更悲壮,甚至撕心裂肺。礼泉距离长安那么近,可是,连“我”、“水”、“出”、“哭”、“数”这样的常用字音都不能通用,谁听谁的都别扭。再如礼泉的锣鼓家伙,敲将起来简直没命了,鼓锤似有千钧重,乱锤锤得震天响,天快要塌下来了,特别是敲到激烈兴奋处,精神抖擞,元气淋漓,光着膀子让两扇筛子一般大的镲钹在空中飞舞起来,一撞一开花,咄咄逼人:“你们谁敢来呀……”

  陕西人的弱点让自己吃了大亏,对此应进行深度审视

  陕西人的弱点也很明显,安居乐业的守成意识,长时期的封闭状态,眼界和思维受限,知识结构欠缺,虽无殖民文化的污染,亦乏现代文明的亲和。地土不肥不瘠,气候不热不冷,人口不多不少。只要不饿着肚子,就不爱动弹,安于现状、懒洋洋,连茅盾先生也不客气地说:“西北人懒惰。”看人家河南人,一副扁担挑着全家满地跑,冒险、开垦、创业,多大的劲头啊!土地崇拜使陕西的一些中小城市像个大农村。生殖崇拜把女人看作像出产口粮一样的生产熟饭和生育男娃的土地。男人是“外头”,女人是“屋里”。女人即使有性的觉醒,生命还得依附“外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成为秦人普遍向往的田园诗、理想园。所以,满足现状惧怕挪盆动罐,闯荡江湖舍不得热炕头,现代大活人总难摆脱小农意识的纠缠。尚侠好义却苦撑硬干,安土重迁不得不走西口。忍气吞吐声善容忍,“不喊不闹,不叫不到,不给不要”,不惹事、不怕事,万不得已不发作,发作起来不得了,天不怕、地不怕,义气与老气、豪气与蛮气、侠气与匪气、节俭与小气、急公好义与拼命硬干相依相伴;传统的美德与家教的守旧、吃苦耐劳与保命哲学、性解放与性麻木难舍难分;对土地的崇拜与对惰性的宽容、对命运的抗争与对神鬼的依附、对小日子的眷恋与对走四方闯天下的冷漠相反相在;正直与保守、厚重与落后相悖存。

  特别是安土重返,守着安乐窝雷打不动,使陕西人吃了大亏。李自成走出去打到紫禁城;于佑任出陕、回陕、再出陕,一身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保卫延安然后解放全中国。少年毛泽东写《出家诗》以明志:“孩儿志在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郭沫若也说过:不出夔门不足以成大事。我们陕籍文化名人,哪一个不是东出潼关而后誉满天下?所以,鲁迅在“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之后接着写道:“但厚重之弊也愚,机敏之弊也狡。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不妄语。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昔人之所谓‘贵’,不过是当时之成功,在现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了。”

  朔风劲吹,渭水长流,阎纲先生建议陕西各县倘能深入开掘性情资源,详尽占有原始资料,完全有可能编写出一部部厚重翔实的人物评传系列出来,并由此梳理出一条生命的长链:从封建专制文化到高士名士文化、从雅文化到俗文化、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从乡土文化到城镇文化、从封闭到开放、从地域文化到现代文明,到了那时,再来重新体味陕西人文,唱它个巍巍悠悠,唱它个风风火火,岂不快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