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上海城雕的一个新亮点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09:12 解放日报

  10座文化名人雕塑在沪落成,元月6日起屹立在多伦路文化街。多伦路文化街10座名人系列雕塑完成后,有关方面曾分别向市民和艺术家发放征询表,请他们为作品打分,答案都在“90分”上下。

  目前,在市规划局、城雕办、虹口区领导和作者、美术评论家共同参加的座谈会上,专家、艺术家把系列作品作为“麻雀”解剖,针对目前城雕现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对城雕的再思考:装饰性与纪念性并重

  1982年以来,上海城雕发展迅猛,城雕题材也从原来单一的纪念性,向轻松、愉快的装饰性和美化环境的方向倾斜。一个城市的发展,既需要具有时代特点的大都市形象,也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保留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形成独特的城市个性。因此,纪念性和装饰性两者并重,缺一不可。

  多伦路因曾居住过一批文化名人而蜚声中外,成为那段时间的见证者和空间承载者,成为上海文化时空中的一个亮点,它的历史和故事将成为居民永远的文化记忆。时过境迁,人们仍然需要多伦路,是因为人们需要不断与多伦路产生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话和互动,使城市呈现出独特的情感轨迹和心理轨迹,成为城市文化的积淀。因此,对多伦路这个“特殊存在”的改造,不能单从美化环境出发,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留每一个可能的历史因素,利用雕塑艺术手段,塑造这些曾经在历史场景出现过的名人,使多伦路的历史和记忆变得具体、直观、富有纪念性。同时,又要充分尊重每个观者的知识背景,通过情节场景,调动他们的经验,开启想象路径。

  突破传统肖像雕塑模式 艺术创作风格趋于多样

  人物肖像雕塑长期以来以纪念碑模式占主导,单一、呆板是通病。当系列雕塑也作为一种记录和诠释历史的方式,安置在多伦路这一具体、独特的街区时,如何有别于以往的人物雕塑,在艺术风格上有所突破,显得尤为重要。

  系列雕塑强调在保持人物的纪念性同时,探索更多形式、风格的可能性。系列雕塑把人看成是环境中的人,让人物与环境建立一种新的关系,通过具体情景来体现人物的纪念性。同时,将具象基础上的人物造型与当代观念结合,注入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使之具有当代感。当然,名人雕塑不是蜡像,不可能对名人作维妙维肖的重现。任何对历史的诠释、再现、重塑,只能是一种想象;如果刻意地企图重现所谓历史真实,反而是对历史一种新的背弃和破坏。因此,艺术家调动自己对作品对象的理解,通过想象的方式,更好地兼顾创新与公众欣赏水平、形似与神似之间关系,打破雕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引导观众对作品的参与,引起关注与共鸣。

  更新城雕创作机制 把权利“交”给专家

  长期以来,城雕创作题材、优劣评判标准、决定权在政府部门,被称之为“权力审美”。在多伦路系列雕塑项目实施过程中,首次采用策划人创作模式。具体做法是:由策划人提出全面、完整的项目策划、实施方案;报经规划局审查批准后,再由策划人组织雕塑作者进行实施。

  按艺术规律办事,把权利交给专家和艺术家,把政府的干扰降到最低度,是新模式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把优秀人才吸引进来,把优秀作品留下来,也有可能使政府部门手中掌握的城市空间,调配得更合理、更有文化内涵。

  相关链接10座文化名人雕塑在沪落成

  本报讯(记者 顾咪咪)上海城雕界2006年新年打响的第一炮:鲁迅等10座文化名人系列塑像,以富于当代感的肖像雕塑形式,元月6日起屹立在虹口区多伦路文化街,使多伦路的历史和记忆变得具体、直观,富有纪念性。

  10年前,在多伦路文化街开发建设的同时,选择了10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在多伦路一带居住生活过、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采取塑像的形式予以纪念。由于部分雕塑采用玻璃钢材质,破损严重;同时,造型手法、放置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统一的设计和相互关联;部分人物塑造不够准确,与周边环境不够协调。2年前,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市

城市规划管理局和虹口区人民政府决定共同投资,邀请活跃在当代中国雕塑界的中青年雕塑家,重新创作10位文化名人塑像。除了保留深受市民喜爱的“叶圣陶与报童”一座外,其余9座全部推倒。

  本报记者 顾咪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