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努力接近真实读《郭沫若的最后29年》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04:10 舜网-济南日报

  郭沫若像一个无所不能的“球型”天才,虽然在曲折坎坷的摸爬滚打中,历史的沧桑打磨了他滚圆的性格,但依然在历史的夹缝中显示出棱角凹凸的个性。从贾振勇先生的《郭沫若的最后29年》中,我们可以聆听到郭沫若在历史的夹缝中流露出的心灵絮语和那来自历史深处的遥远回响,它告诉我们怎样努力去一点点接近那块永远的处女地——真实。

  不甘平庸浅薄的现代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真理,可是却不知真理是何物,人们总以
为伟大的真理是丰富驳杂的是说不尽的是包罗万象的,其实不然,真理总是最简单的。在此意义上,再没有比真实更具有真理性质的了!的确,真实是所有存在及真理中的最深刻者。《郭沫若的最后29年》作者没有太多的拔高、总结和升华,而是让真实的历史错落有致地在您的面前展开,大量的笔记、日记、札记、人物谈话、研究文章、回忆录等等这些历史的细节把一个真实的郭沫若表达的绘声绘色……《革命文化的班头》一章作者以郭沫若的五十大寿为中心点,发掘出了郭沫若对多年前一次算命的“耿耿于怀”、两次回国的巨大反差、国共两党对他的不同反应以及郭沫若自身性格的细微嬗变等等,从著者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一代巨擘在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是经过了怎样痛苦的心灵挣扎才最终选择了自己一生的方向的啊!

  当然,一个个事件的罗列即使是绝对的真实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没有太大意义,关键的是研究者要有深厚的洞察力和敏锐独到的嗅觉,当然更需要有说出真实的勇气。该书的著者从纷繁的事件背后,能厘清和整合一些细枝末节间的重重纠葛,这得益于著者独特的视角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一章中,“辨析郭陈关系,不是本书的任务。笔者感兴趣的是,郭沫若对《再生缘》的研究中,既感受到了这部弹词和自己的叛逆性格、浪漫气质的共鸣,又找到了和主流意识形态相近的价值取向。”著者在《“蔡文姬就是我!”》一章里特别强调了郭沫若对《胡笳十八拍》强烈感情,《沉痛,沉思》一章里又专门分析了郭沫若对李白和杜甫的不同情感,等等,这些独特的视角使郭沫若的形象具有了历史人物的还原色彩。通读全书,读者会从那既饱含感情又严密谨慎的文字中感到一种巨大的逻辑力量,书中没有一个细节是孤立的、没有意义的。《“蔡文姬就是我!”》一章中,著者把郭沫若写《蔡文姬》前后的广州之行的独特感受、写《三个被判的女性》时的阴差阳错的历史机缘、对《胡笳十八拍》强烈感情倾向、和周总理及田汉陈远明等人的交往、徐迟对《蔡文姬》的独特批评以及郭沫若对剧作的修改等等一系列的细节事件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地安排在一起,真实地呈现出了郭沫若在意识形态的压制下怎么通过《蔡文姬》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蔡文姬真的就是真实的郭沫若。

  细节往往指向宏旨,正像“背影与长廊”书系的总序说的那样“所谓的内心考古学,不过是发掘细节”,“意义早已溶解在了至高无上的细节之中”,贾振勇的这部著作,正是通过了对细节的巧妙、勇敢和有力地把握,努力地接近了历史原生形态的真实。所以我认为,细节也好,宏旨也罢,都是历史真实——一种形而上的真实的一部分。建国以来,郭沫若在历次的整风、反右、批斗、论战中,都用一颗小心翼翼的心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特殊的身份、特殊的影响都使他在每一次的历史波折中如坐针毡,郭沫若注定要成为共和国革命和建设的那段不平常历程的一个标本,透视郭沫若的一生,后人能看到那种久违的真实,邂逅一次真切的感动和复杂的情感波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