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刘心武:红学家给我扣了“大帽子”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06:56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2005年,一边是刘心武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书在中国文坛引发争议,另一边是这本书和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的热销,刘心武和他的两本书成了热门话题,而他却一直保持低调。就在200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的第二天,周思源、张庆善等红学家集体推出《揭秘与猜谜?????刘心武“秦学”透视》等著作,并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指责刘心武“没有学术规范”、“‘秦学’不成其学术”之际,“风波”人物刘心武却显得颇为回避,拒绝接受媒体采访,他通过出版方解释自己目前身体状况欠佳,需要好好休息。出
版方田女士也表示,他们也只有中午以后才能与刘心武联系上:“那是他的创作习惯了。”经过几番周折,得知记者来自成都媒体后,刘心武终于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首度对红学界专家的批评做出正面回应,并透露自己今年将把重点放在研究《金瓶梅》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心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个要求:接受采访可以,但不愿意面对面,只同意传送邮件,以文字的形式做答。此外,他还一再嘱咐记者,对他的回答,可以删,但请勿添改。

  本报北京专电 特派记者 彭骥

  周思源、张庆善、孙玉明、沈治均、蔡义江、胡文彬等众多红学专家“批刘”;刘心武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以下简称《揭秘》)高票当选为2005年度“最佳非文学类图书”。这两件事都成为了本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的热点事件。昨日,“2005网络中国评选”颁奖晚会在北京世纪剧院隆重上演,原本出席的刘心武意外缺席。就在众多媒体多方寻求采访未果时,刘心武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正式表明态度,并透露还将研究中国文学史上另一部伟大作品???《金瓶梅》。

  回应“批刘”风波

  “我不过是录了一套节目,出了两本书而已”

  “没有学术规范”成为红学家对刘心武“揭红”系列的最大批评。而在学术方面,周思源等屡次提到刘心武的“揭红”在学术上“套用”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的框架,其中《揭秘与猜谜???刘心武“秦学”透视》一书写到“他(指刘心武)关于《红楼梦》的文字,以前在学术界几乎毫无反响,却获得了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的赞许……”对此,刘心武依旧保持强硬的“不认错”态度。

  成都商报:在您的《红楼梦》研究中,周汝昌先生的赞许起到了什么作用?后来“批刘”风波起来的时候,与周先生有哪些交流?

  刘心武:某些“红学专家”之所以对我深恶痛绝,说破了,就是因为他们一直排斥周汝昌先生,而我的讲座和两本书,是对周汝昌先生基本观点的弘扬。当然,我的观点又有自己的独创性,有的是我先提出,周汝昌先生加以肯定和赞赏的,在有的问题上,我和周先生看法不同,这在《揭秘》里写得很清楚。周先生对我的研究一直热情地鼓励、指点。周先生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围绕我《揭秘》的风波,我都没跟他提起过,但就具体的红学问题,我们仍保持密切联系,交流看法,进行探讨。

  成都商报:目前红学家对您的批评很多,主要是学术方面的“没有学术规范”“‘秦学’不成其学术”,您对此怎么看?

  刘心武:《红楼梦学刊》2005年第6辑(2005年11月15日出版)卷首就有该刊记者对冯其庸、李希凡、张庆善三先生的访谈录,冯其庸先生把我到央视讲《红楼梦》定性为“是对社会文化的混乱”“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李希凡先生则定性为“扰乱了文学艺术的研究方向”,这是“从学术方面进行的批评”吗?我现在所面临的,首先是他们扣的这种“大帽子”。其实“红学界”的“掌门人”就是冯、李二位。

  成都商报:会否找个时机与红学家当面交流?

  刘心武:没那个打算。

  成都商报:《红楼梦》这样一个并不大众的话题,为什么自去年以来就成为了公众热点?

  刘心武:旁观者清。希望观出名堂的人士来阐释。

  成都商报:您的“揭秘”起了多大作用?

  刘心武:这也应该由别人来评定。我不过是2005年应央视《百家讲坛》邀请去录制了一套节目,出了两本书而已。我没想到反响强烈到如此地步。

  将研究《金瓶梅》

  “不是‘转而’,也不会称‘金学’”

  据透露,刘心武有望出版一本解析《金瓶梅》的书,由于一般读者现在很难读到《金瓶梅》的原书,所以,他称自己会把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加以介绍,并与自己的看法结合起来写。刘心武没有明确解释“转型”原因,但明确表示不会称其为“金学”。

  成都商报:“红学”正热,您转而研究《金瓶梅》,是为避锋芒吗?

  刘心武:不是“转而”。我早在十几年前就应一家出版社约请搞好了评点《金瓶梅》,只是因为种种客观原因,一直未能出版。后来我又写了《〈金瓶梅〉人物谱》,也是应某出版社之约写的,也一直搁置。最近作家出版社有望推出我著文、戴敦邦先生绘图的《〈金瓶梅〉人物谱》。

  成都商报:会不会继续把您的研究称为“金学”?能预测一下其社会效果吗?

  刘心武:不会。效果是难以预测的。

  想回成都演讲

  “我从未离开过文学创作,目前栽种‘四棵树’”

  据悉,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8岁那年随父迁居北京。1977年发表《班主任》在文坛崭露头角,其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表与《红楼梦》相关的文章。昨日,刘心武透露,如果身体情况允许,自己将尽快到成都签名售书,并作一次演讲。不过,刘心武的文学创作似乎越来越少地为大众熟知,连得享盛名的《班主任》也被不少人归功于当时的政治背景。

  成都商报:您的文学创作目前是否要告一段落?文学创作在你的创作中占什么位置?

  刘心武:因为近十年来,一个写作者如果引不出轰动,人家就会以为你“功成身退”了。其实我一直在写小说、随笔,从未离开过文学创作。已经有不少媒体报道过,我目前是栽种“四棵树”:“小说树“、”随笔树”、“建筑评论树”、“红学研究树”。“小说树”是头一棵,新的长篇小说正在酝酿中。

  新闻链接 “批刘”风波

  大家将这一场“PK”定义为“草根学术”和“官方话语”之间的战争。

  事件要从刘心武出版《画梁春尽落香尘?解读〈红楼梦〉》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东方出版社)两书说起。两本书自出版后销量可观,掀起红学一大热潮,却引起主流红学家不屑。今年第十期的《艺术评论》上,数位中国清史和红学方面最权威专家接受采访或者撰文,表示对比以往的索隐派走得更远的刘心武的“红学”和“秦学”必须说话了。

  相比红学界一片质疑和叫骂声,民间的反应则大不相同。有近八成读者接受刘心武“揭红”,并大呼这是打破“学问垄断”的一次胜利。红学家们批评刘心武,从他们的角度看肯定有他们的道理,但只要不是故意传播

传统文化的糟粕,只要不是恶意糟蹋我们的文化遗产,对于那些创新性的文学研究,我们能否给予更大的宽容?(成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