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拓荒式的批评巨著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10:28 南方都市报

  尚书

  二零零五文化年鉴之十大好书

  第二

  通常我们说起某位中国现当代作家“写得好”或者“写得精彩”,我们似乎总不是那么的理直气壮,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好”是有前提的,是被局限在现代汉语范畴之内的。可是读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尽管是在该书出版的四十多年后———我感受不到那种降格以求的感觉。诚如该书最早的读者、斯坦福大学教授梅丽·赖德(耶鲁大学出版社请她做鉴定,以决定是否出版此书)所言,这是一部拓荒式的巨著。

  本书在结构上并不复杂,共有十九章,其中的十章都是以重要作家的姓名为标题,如鲁迅、茅盾、老舍、张爱玲等。另外的章节则是介绍现代文学的缘起,如第一章《文学革命》;或者是笼统地介绍某个时期不那么重要的一群作家,如第五章《三十年代的左派作家和独立作家》以及第十三章《抗战时期及胜利以后的中国文学》等。可是就确立哪些作家是重要作家,夏志清下了大力气。在本书写作期间,夏志清尽可能多地浏览了长短篇小说单行本,以及杂志上刊登的短篇小说和长篇连载,藉以选定哪些作家值得专章处理,而对那些重点作家,夏志清则尽可能审读其全部作品。自然这种写法比写那种流水账式的文学史费力得多,可是也正由于这细读,使夏志清能够完全根据自己的眼光为现代小说家们排序,从而从根本上颠覆了当时人们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基本认识。

  夏志清在初版序言中说:“身为文学史家,我的首要工作是‘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夏志清的工作显然是无愧于这句话的。以张爱玲、钱钟书为例,在《小说史》出版之前,两人都还是不受论者注意的边缘作家,可是如今这两位作家都已是公认的现代小说大家。这两位作家地位最初的奠定则公认来自于《小说史》的鼎力推荐。当然对这两位作家的评价并不是《小说史》的全部功绩所在,事实上《小说史》的眼光极其开阔,决不是那些故作惊人之语的哗众取宠的批评家所能比拟。比如对鲁讯、茅盾这两位一直备受推崇的作家,《小说史》既没有盲从之前的批评家不着边际的赞美,也没有刻意不顾事实加以刻意的诋毁,而是实事求是地精确地指出他们的优点,当然也不惮于率直地指出其缺点。

  《小说史》的批评方法主要来自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欧美风行一时的新批评派,可是夏志清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新批评细致的文本细读上,而是在推崇文学本身的美学质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对作品道德意识的探讨。而后者显然是和中国现代小说感时忧国的特征是合拍的(夏后来专门撰写过《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一文),这也使得《小说史》在高超的艺术品位之外又平添了一层感人的魅力和高人一筹的视野。自然,在强调作品的道德意识的同时,他也从没忘记道德是不能外在于作品之外的,而是最终要内蕴于文学形式之内。这种细致入微的观点正好亦反应出他的细腻的艺术感受力。

  全书始终在一个较高的视点上,试图对那文学创作极为活跃的五十年间的小说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同时又不失对小说本体敏感的体察。若把这本书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大格局中,我的感觉是鹤立鸡群。像另一些小说评论方面的名家,如李欧梵,王德威等,首先他们是夏志清的学生辈,受到过他的有益的影响,其次他们尽管更强调研究方法,也不缺少对小说艺术的敏感,但在对小说史大的格局的把握上和在评论的辛辣和犀利上,他们和夏志清还有着明显的差距。

  ■凌越

  □第二梯队□

  《西方正典》,(美)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4月版,34.80元。

  在本书中文版序言中,哈罗德·布鲁姆坦率亮出了他近年来所持的对当代文化激烈的批评态度。正是基于此,布鲁姆撰写了这本50万言的巨著。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习惯性地笼罩着学院派批评(别忘了布鲁姆也是终身在大学任教的文学教授)特有的迷雾,可是布鲁姆以其广阔的批评视野和雄辩的文辞,确实颇为有效地捍卫了既有的文学秩序。此外,他也没有忘记揭示文学经典的奥秘所在:经典作品都源于传统与原创的巧妙融合。

  《文学讲稿》,(美)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4月版,36.00元。

  本书是以纳博科夫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文学课讲稿为基础的,是他的文学批评才华的一次集中展现。纳博科夫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明确地表达了他对所讨论作品的看法。观点鲜明独到是这部《文学讲稿》的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是从本文出发,从分析作品的语言、结构、文体等创作手段入手,抓住要点,具体分析,充分突出了作品的艺术性,点明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

  ■凌越

  《法律的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美)帕特里夏·尤伊克、苏珊·S·西贝尔著,陆益龙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版,36.00元。

  这是本通俗而又深刻的好书。它讲述了许多美国普通人与法律发生关系的具体事例,两位作者刻画了法律在美国社会的各阶层中究竟是被如何理解、如何体验、如何实践的。从社会学的视角切入法律问题,让此书获得了深度;对那些在知识与权力两方面都处于弱势的人们的关怀,则让它获得了情感的力度。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反思的机会,反思中国学者该如何把我们老百姓对法律的生动认知和痛切体验反映出来。

  ■乔纳森

  图:

  《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60.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