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天南海北深沉大气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10:29 南方都市报

  尚书

  二零零五文化年鉴之十大好书

  第四

  2005年,读过的新书不是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这本书在香港出版的时候,我就想通过朋友要一本看看,但后来没有得到。其间在报章杂志上看过一些片断,如回忆他和胡适、雷海宗的交往,虽然是回忆求学生活,但其中更多关注的却是学术大事,比如关于“雷海宗年代”的提出,关于中国传统历史研究方法如何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结合的问题,何炳棣的回忆中,都有非常令人深思的角度。

  这是一本学者的回忆录,除了有作者的生活经历外,还有更多的治学经验。何炳棣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其中新旧时代、新旧人物的风采,在他的笔下都有精彩的叙述,特别是文人学者的风貌,让后来者无限向往。

  何炳棣求学的经历,在他那一辈学者中非常特殊。他到美国以前,读了当时中国最好的中学和大学。他在南开中学毕业,在山东大学读了一年后到了清华,抗战爆发后,他又到了西南联大。在到昆明之前,他在光华大学借读了一年,其间还在燕京研究院历史系读过一段。一个人如此的求学经历,何人能及?当时中国历史学方面的一流大师中,好几位都是他的老师,如洪业、邓之诚、齐思和、雷海宗、蒋廷黼、刘崇宏等等,他早年的学术训练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本回忆录,但也可以看成是一本中国现代学术史,还可以看成是一本中国学者西方求学史,对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这本回忆录可以成为一本必读的书。

  通过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明白,一个学者早年的学术训练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何炳棣个人的成功中有多少是自己的努力,有多少是时代学术风气造就的。何炳棣的成就最后完成于西方,从他的经历中,可以感受传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如何与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及何先生是如何找到这个结合点的。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何炳棣的学生经历,体现了中国学术如何与西方学术融合以及在这个融合中,中国学者应当有怎样的学术胸怀和学术视野,何炳棣的学术生涯,为后来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何炳棣在书中不断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学者一定要做第一流的学问,要选择第一流的问题。但如何判断是否第一流?需要训练,需要阅历,更需要对西方学术规则和习惯的用心体会。

  读了何炳棣的这本书,有一个感觉非常突出,就是史学研究,一般来说是成年人的事业。在相当的意义上可以说,史学或者社会科学的研究,需中年以上的人,才可能做得较好。因为这些学问,不是光读书就可以做好的。中年以前的学术生活基本都是训练,中年以后的学术工作,才是真正的学术收获。

  中国学者当中,就学术传记来说,何先生这本回忆录是成功之作。

  ■谢泳

  □第二梯队□

  《束星北档案》,刘海军著,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版,36.00元。

  有人说束星北是“一个天才物理学家”,是“科学界的陈寅恪”,这些或许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从束星北的人生机遇可以看到整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束星北的个性与时代发生的冲突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而是时代的悲哀。利用第一手的档案和许多人的口述,作者复活乃至放大了束星北的形象,束星北后半生碌碌无为,他的才华被空耗,他的精力被浪费,在科学上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让人为他感到惋惜,在这种惋惜中思考逝去的甚至还没有逝去的时间。

  《王氏之死》,(美)史景迁著,李璧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1月版,15.00元。

  一个外国史家面对地方志、笔记、回忆录甚至小说等杂乱的材料,拼凑出了17世纪山东一个小县的生活图景。长期以来,我们的正统史书总是把眼睛盯住帝王将相、宫闱豪门,即使我们的传统戏曲舞台和笔记小说中,也无非多了点才子佳人的眼泪与欢笑、江洋大盗的江湖故事。王氏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她对生活卑微的要求,她的不幸遭遇,这一切向来不会引起史家的注意。这本书的出现一洗旧的习惯观念,即使小人物也可以成为历史书的主角,每个人的命运浮沉都可以成为一部历史。

  《走近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著,许良英、王瑞智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30.00元。

  2005年是联合国的“国际物理年”,德国干脆称为“爱因斯坦年”。是他反复地告诉我们坚持独立思考比什么都重要,是他不断地提醒我们:“在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傅国涌

  图:

  《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36.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