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一部口述实录的诞生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03:2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23年前,美国学者艾恺教授访问先父梁漱溟,连续长谈十余次,存有录音磁带,其中约四万字收入《梁漱溟全集》(卷八)内。如今,不作任何删节、修饰或润色,将近30万字访谈全部转为文字成书问世,可以说这是原本不曾料想到的事,而今竟成为现实,也可以说这是来之不易吧。这样就为读者提供了近于原汁原味的东西,使读者有若现场亲自聆听的感受。

  1986年艾恺首次与先父相见时,我有幸见过他。先父故去后,他差不多隔三五年就有机会来北京,来后也多与我们联系相见,聊聊家常,我也曾请他来家中作客。家里面积较小,又无什陈设可言,称之为“寒舍”再恰当不过。如果备有饮食,也甚简单,而艾恺教授是位平易近人、十分随和的人,对此全不介意。现在他为此书写出序言,使此书增色不少。但他对此书所做贡献远不止此。访谈有问与答两方,缺一不可;而且他是一位对被访者做过专门研究的学者,并著有被访者的传记专著,其提出的诸多问题,就深度与角度而言,都非泛泛,这也使谈话内容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可说,这次访谈富有内容,取得了成功,其中自有艾恺教授的功劳。

  此次长谈时,先父已87岁高龄,可算时届垂暮之年了,可他不仅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而且话里话外不时流露出平和而乐观的心态,毫无老年人易见的感伤、消沉的影子。例如谈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儒家思想在人们的心中尚存多少时,他承认旧习俗多遭破坏,可他说“但不能说一扫而光啊!”“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他还有一种中国人的气味吧!。”因此,他对中国文化在中国的“前途并不悲观”。至于说到世界的未来,说到人类的前途,他说:“我是比较乐观的。”为什么如此乐观呢?这自然与他坚信不移的理念有关,而这一理念又正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自己所提出的。他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和人对自身的问题。三者先后各成为人生的主要问题,而一旦求得其基本解决之后,人类生活的主要问题便势必由前一个转为下一个了。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自上世纪20年代中叶,他即提出“世界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的主张,至今不移不摇。那么,他为什么自认为“我好像是个乐天派”就不难理解了。

  不仅如此,他对自身种种经历遭遇,如“文革”受冲击、批林批孔运动中遭围攻等,当艾恺教授问起他时,他承认当时“心里有点不愉快”,可“几天我就过去了”,且发出笑声,可说是谈笑自若。而当先父谈起他类似于王阳明先生所经历的“千灾百难”,如1939年出入敌战区时,他说那“差得多”。可问他什么时候最快乐时,他却说都“差不多”;如果说有什么差别,就是“有时忙,有时比较清闲”罢了。甚至在谈及生死时,他承认,人都是“不愿意死”的,其实不需要怕,不需要希望长生,“任其自然”就好了。至于一生的成败得失,如奔走国共和谈中的挫折、失误等,在先父的心里仅有尽责尽力一念,成败似是在所不计的。末了应指出,此访谈内容对研究了解先父梁漱溟的人生与思想会有一定价值的。

  2005年11月20日于北京

  (这是作者为《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所写的后记,本报有删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