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被忽悠的春晚忽悠了谁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03:30 舜网-济南日报

  1月5日的《南方周末》有篇名为《你到底是谁的托儿?——春晚预审现场》的报道,其中披露在春晚节目预审现场,有观众对记者说:“说吧,你是谁的托儿?你给我们的节目叫好,我也给你的叫好,大家互相帮忙,争取都能上春晚。”原来,“往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审查时,现场观众的叫好声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遇到特别情况,‘现场口碑’就可以决定节目是否能够通过。”

  这则报道属实的话,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一是往年春晚节目审查的重要机制之一是预审现场“观众评审制”;二是,这些决定节目命运的“观众”不仅面孔暧昧而且不乏托儿。

  拥有强势资源整合力的春晚,其节目预审机制明显失之粗陋,哪出节目能够最终出现在年三十晚上,甚至取决于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百余名现场“观众”,不能不为人所诟病。预审现场这些“观众”是怎么入选的?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公然做托儿而不受约束?由现场观众评定哪出节目可以正式上春晚,不失为一种开放性的民主评审机制,但如果“观众代表”遴选程序混乱,最终成为不同候选节目的托儿,这种民主评审机制就是一种虚假民主。

  如今预审现场出现观众公然“拉票”现象,证明春晚节目的观众评审制已然失效,成为走过场的一种形式。不知道往年有多少滥竽充数的节目是这么走上春晚现场的,而近年来春晚受到观众批评,或者也与此密切相关。报道就提到:“北方小品长期占据春晚舞台,据说也跟到审查现场捧场的基本是北方观众有一定关系。”

  赵本山在春晚“卖拐”后,“忽悠”一词风行大江南北。而在春晚节目评审过程中,现场观众“卖嘴”忽悠了春晚主事者,由此形成了“忽悠效应”,进而忽悠了全国观众。且不论春晚主事者是否“主动地”被忽悠,春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忽悠了全国老百姓已是不争事实。

  该报道介绍:“今年春晚已经决定不再用审查时的现场叫好声多少来判定节目上还是不上,他们第一次决定,更多考虑电视机前的几亿观众,而不是百十来名现场观众。”但这还不够,春晚决策机构有必要公开其节目评审机制以接受舆论监督,因为,春晚是全国人民的春晚,老百姓有权利不被“观众代表”忽悠,同样也有权利不被暗箱操作忽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