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梅绍武:从盗火到摆渡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10:05 南方都市报

  二零零五文化年鉴之故人●梅绍武

  他被人看到的时候,他总是坐着。无论是记者还是朋友,回忆起梅绍武先生都会不经意谈到这个。

  翻译家李文俊这样写道:“我见到的是一个英俊儒雅的青年,比我似乎略大几岁,
因为他什么时候都显得那么老成持重,那么有修养。认识以后,我也从未见到他有失态的时候,哪怕是一次。”他们相遇的地点是北京图书馆国际交换组,梅绍武在此工作了29年,他的工作是用国内的书与国外图书馆交换,设立这个岗位的主要目的据说是为了节省外汇。由于这个经济原因,他事实上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唯一没有与世界文学失去联系的读书人。

  在最艰难的“文革”期间,他仍然“交换”引进“资产阶级文学作品”。对于任何异议,他只回敬一句:“你们都是革命派,我是搞生产的。”从参加工作开始,梅绍武就梦想从事翻译。然而,当翻译也按计划经济方式编辑出版时,“梅绍武”这个陌生的名字后面的译文是没有人会去看的。

  对文学性与准确性的追求一直体现于他的翻译作品中,即使这些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在今天看来不那么突出,但在文学交流相对停滞的时代,梅绍武在过于漫长的学徒期积累了足够的学识。这些年他翻译这样一些书:《一个匈牙利富豪》(1956年)、《海尔曼老爷》(1957年)、《斯堪的纳维亚民间故事》(1959年)、《灰烬的沉默》(1965年)等。在这难得的幸福工作之余,梅绍武的身边还围绕着一群知识分子,尽管窗外是“满街红绿走旌旗”,朋友间谈的仍是那些书,以及那些共同仰慕的读书人:吴兴华、赵萝蕤、钱锺书、杨绛……

  当有一天,梅绍武发现读书人可以自由翻译与读书的时候,突然感到自己三十年的阅读与写作对国家和人民来说变得极其可贵了。1978年,美国剧作家、《推销员之死》的作者阿瑟·米勒到中国访问,安排接待的是曹禺。米勒表示自己知道中国第一剧作家是曹禺,但曹禺对这位名震天下的剧作家兼玛丽莲·梦露的前夫说:“你是美国的剧作家?”听说此事后梅绍武感到至为痛心,因为他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发表过介绍米勒的文章。

  此事反映到夏衍那里,他马上打电话叫梅绍武将此文复印一份寄给黄佐临。当米勒在上海与黄佐临见面时,已有充分准备的黄佐临说:“我们很早就介绍过你。”米勒听了很高兴,黄佐临就请他给中国观众推荐一出自己的戏,他推荐了《萨勒姆的女巫》。黄佐临给梅绍武打电话请他把该剧翻译出来,他马上排练出来公演。1981年这幕剧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了50场。同一年6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外国文艺丛书”,其中就有梅绍武翻译的纳博科夫的《普宁》。此外,梅绍武还参与翻译了另一本书《荒诞派戏剧集》。开始,编辑考虑让他翻译的是纳博科夫的那本《洛丽塔》,被梅绍武所拒绝。这是否出于一个世家子所特有的某种顾虑,今天我们已不得而知。

  “文革”结束以后,梅绍武承担的则是一个褪去了神圣色彩的“摆渡者”的角色。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主要涉及的是英美小说及戏剧,有闻名遐迩的《推销员之死》,奥尼尔的戏剧,特罗洛普的小说,还有耗费了大量心血的《普宁》。但是,最令梅绍武先生挂怀的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出版之后,起初的反响不如海明威、福克纳,后期的影响也不如昆德拉。

  梅绍武先生穷一生学力,历经13年将纳氏后现代主义的登峰造极之作《微暗的火》译成了汉语,虽然得到了学界少数人的激赏,但就纳氏在中国今天的名气而言,恐怕离他在西方所获得的称号“小说之王”还有很大的距离。

  梅绍武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却对纳氏在中国遭受的冷遇耿耿于怀。其实,喜爱纳博科夫的读者大有人在。在今天,“外国文艺丛书”成为文学研究者之间相互试探实力与资历的有趣话题,其中《普宁》的出版时间和价格等版权信息更会被他们津津乐道。

  翻译了《普宁》后,梅绍武赴美研究纳博科夫,成为美国纳博科夫学会会员。纳博科夫凭借自己显赫家庭的记忆和游历欧洲的见闻构建了这个国家的语言、气候、文学、俚语、独特的风土人情、国王的家谱和亲属结构图。而翻译则是重建这一虚构过程。对《微暗的火》的译者来说,仅有学问还远远不够。因为纳氏有时候是在拿渊博的知识开玩笑。而这,正是令梅绍武先生既困惑又着迷的乐趣所在。

  在数不清的翻译辞典和百科全书中翻找种种线索的工作,往往会持续到深夜一点。曾经在深夜路过二环路天宁寺立交桥通往城里去的司机,会发现位于一幢高楼的11层的窗户仍亮着灯。灯光下,梅绍武先生曾反复推敲着汉英之间的词义变换。这盏灯熄灭于2005年9月28日。

  他曾以一人之力将世界文化最新信息传递给身边的朋友,这样的人曾被鲁迅称之为“盗火者”。

  □曾园

  □斯人斯文

  梅绍武(出生于1928年,2005年9月28日逝世)

  戏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哲嗣,排行第五。本名“梅葆珍”,在逃难中被父亲改称“绍武”,即“小五”。报考大学时他选择了理科,因感不适退学。后因父亲与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关系,报考了燕大的英语系。历任北京图书馆国际交换组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等,著名翻译家,翻译了纳博科夫的作品《普宁》、《微暗的火》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