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克劳德·西蒙的遗产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10:06 南方都市报

  二零零五文化年鉴之故人●克劳德·西蒙

  法国小说家克劳德·西蒙生于1913年,2005年7月6日逝世。这位沉默寡言、不善社交、甘于寂寞的作家,以其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成功的创作,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赢得了“以诗和画的创造性,深入表现了人类长期置身其中的处境”的评价。

  克劳德·西蒙去世之后,我听到两种说法,一是“西蒙是那种把小说阅读变慢的作家”,二是“西蒙充其量只是福克纳、乔伊斯等人的学徒,他的原创性是很有限的”。两个说法都没错,西蒙自己也说,从福克纳那里他受惠良多。不过,从泥泞的“弗兰德公路”上一路走来的西蒙,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同样是丰厚的。

  以名作家访谈著称的《巴黎评论》,自然也采访过克劳德·西蒙。记者提到,有批评家指出,西蒙的笔下有两类英雄——一类英雄反抗秩序,另一类英雄接受秩序——他的书就处于这两种人的冲突的中心。不料西蒙很干脆地回答:“这类问题应该扔给哲学家处理。我是个小说家……我感兴趣的不是‘为什么’(why),而是‘什么样’(how)。”

  西蒙说,法国人不擅长小说,更擅长自传——有马塞尔·普鲁斯特,以及更早的夏多布里昂和卢梭为证。在西蒙看来,似乎每个法国人的浑身都披挂着琳琅满目的复杂个性,每个人、每一段历史都有着讲述不尽的色彩斑斓的传奇,用以记载这些故事的文字体裁理应同内容合二为一——这就是说,除了自传、回忆录之外别无选择。

  西蒙的文学遗产正是这种诉诸回忆形式的现实主义小说。形式是回忆式的,手段是绘画式的,效果又是电影式的:一个场景自然切入另一个场景,场景与场景之间几无过渡的痕迹。战争回忆几乎是他写作最主要的理由。苦难留在他身世中的印痕虽少却深,余味无穷。

  西蒙留下了一种对“现实主义”的新的阐释,人们感到费解,他复杂冗长、光怪陆离的回忆性描写怎么能是“现实”的呢?但是,作为人类生存的核心象征,战争,以及战争化的生活之中,人所体会到的幻灭和无助却绝不是虚构的;不管生活在什么时代,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体会到斯坦贝克在《人与鼠》中表达的观点:事情的发展总是乖离了人的初衷——越是满怀希望,受挫就越是宿命式的悲惨——在西蒙笔下,战争中的受挫则更显可耻。在《农事诗》里,奔赴西班牙战场的战士彻悟到意识形态宣传的欺骗性。西蒙描述了“杀戮天使长”射出的一颗颗子弹的形状、运行轨迹和击中的目标——子弹不分正邪,生命是挣扎、苟且在泥沼里的虫豸,等待着随时都会降临的死亡。

  无论批评家怎么扣帽子,西蒙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是“现实”的:现实就是逃窜的飞机撒下的宣传单,就是战壕里连眼皮都堆满淤泥的兵勇,就是无名尸骸遍地种下的坟墓,就是升起在山间的葡萄藤,萌芽、攀援、结实,周而复始。冷酷的现实无所不在,历史仍在缓慢地爬行,人们不必抱怨,只需睁大眼睛去关注、去体验。克劳德·西蒙的遗产也许会让人悲观,但这种悲观却是清醒的来源。□云也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