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青春成长的残酷物语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12:52 上海青年报

  □肖朵朵

  动画电影版的《再见萤火虫》由宫崎骏捉刀,最近村濑健执导的真人版《再见萤火虫》又面世。两者都用忧伤苦涩的笔触,窒息般悲凉的写实风格穿梭于青春的抗争与失落,成长的窘迫与创痛之间。而以回忆钩沉出的往事旧忆,宛如一道回望的深沉目光,在人生痛楚和离丧中体察世界/战争的晦涩和阴霾,更剥离出人性的偏执、残忍和温情脉脉下的血腥。

  清太和节子两兄妹被一种无常的宿命(二战)挟裹着,在刹那间荒诞的生存境遇中辗转、挣扎。生活于惊惶间褪下美丽而温情的外衣,裸露出本色的残酷和孤立无援。他们童真的双眼必须直视炮火轰炸后废墟般的家园,必须直面母亲被流弹夺去生命的生活空缺,而真实的生存危机更成为人生的全部要义,生命在瞬间简化、还原为“活下去”。或许,身任海军大佐的父亲为国、为家、更为尊严而战的豪迈,会成为孩子在苦难岁月的想象性抚慰,而那在夏日微熏的风中轻舞飞扬,为黑夜尽情绽放美丽和光芒的萤火虫,更成为阴暗岁月的希望救赎。

  只是,父亲的海军以一种自杀式的豪迈冲向幻影般的敌军,并在轰炸中于瞬间灰飞烟灭、全军覆没。于是,豪迈沦为荒诞,成为投向虚空和幻影的呢喃私语,孩子心中崇高的父亲/信仰在颓然间轰塌。而象征希望的萤火虫虽能成为“黑暗中的舞者”,却是以生命的流逝为代价。它们的生命短暂得只有一个夜晚,每一个尽情绽放的瞬间都缠绕着宿命般的死亡环舞。难道生命注定要在不堪重负中化为灰烬,在凄怆中凋零,不管是暗夜中的萤火虫,还是战争遗弃的童真孩子?

  战争更为残酷、触目惊心的一面,是让孩子们在希望挫败、信仰轰塌的同时,还要惊惶于极端生存境遇中人性的扭曲和沦丧。善良、温和、宽容的(堂)姨妈久子,在面临饥饿胁迫这一最为真实的生存危机时,毫不犹豫地放逐了人性中最弥足珍贵的悲悯和亲情,驱逐了清太兄妹和身残的小叔。当家庭主妇把生存作为一场酷烈的战争时,这究竟是责任的捍卫还是人性的迷失,抑或是战争状态下人的双重迷失和信仰崩溃?而清太为了完满自己男子汉的责任使命,执拗地信守父亲要他照顾妹妹的嘱托,但微末而无力的孩子想以执拗和坚韧来对抗生活中的磨难,只能是辛酸而徒劳的挣扎。苦难的生存实际只会一步步引领童真的孩子走向偷窃、劫掠、绝望、死亡的不归人生旅途。那么,用什么来拯救人性?用什么来重建人生?

  难道正是那辛酸苦涩故事中兄妹间微末的欢乐和忧愁,那份苦涩的柔情,含泪的微笑,窘境中的美好、纯真,成为影片和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但救赎并不会施与这些聪慧、善良、善解人意、天真无邪的“天堂的孩子”。

  影片不仅有意蕴饱满的经典东方意象和偏执而又圆融的东方哲思,以及东方文化符号“境生象外”的诗化风格,还蕴涵了日本民族在精细之美中体察生命/世界的偏执和希冀:在一粒沙中烛照世界,在樱花向死而生的坠落瞬间感悟苍天,在萤火虫生如夏花绚烂和死如枯叶般颓败的生死一瞬间,印证生命的无限及永恒。并且,影片在青春成长的残酷物语中对生存困境和历史记忆投注人文关怀,并聚焦于人类精神本源意义上的世界性命题:对战争的拷问,对人性的质询,对信仰/希望的救赎,对人之死本能的沉思,从而给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增添了一抹宿命般的哲思,并在一种生命的虚无感和悲剧感的清醒体悟中,以一种刚毅顽强的精神把苦难承受到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