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一流人物二流堂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09:48 南方都市报

  李怀宇

  (本报书评人)

  抗战期间,唐瑜自费在重庆建房子,接纳文艺界的穷朋友白住。房子名叫“碧庐”,据说是“壁炉”的谐音,很快便成了当时著名的文化沙龙。汇聚在这里的是现代文化史上
响当当的人物:夏衍、吴祖光、黄苗子、郁风、丁聪、叶浅予、冯亦代、盛家伦……那时的进步文化人多与共产党来往较频,结交的是周恩来、潘汉年、廖承志、乔冠华这样的朋友。从延安来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中有一个陕北名词“二流子”,引起了“碧庐”中人的兴趣,这些文化人平时不用严格上班办公,生活自由散漫,便互相用“二流子”调侃。有一次,郭沫若来“碧庐”聊天,兴致勃勃地要题匾“二流堂”,一时没找到宣纸和毛笔,并未题成,但“二流堂”的名号从此就叫开了。

  唐瑜自然是“二流堂堂主”了。这位堂主1930年代在大上海编过一批著名的电影报刊,文笔以辛辣见长,阮玲玉自杀后,他写的题为《谁杀害了阮玲玉》一文震撼一时。唐瑜不声不响办过许多仗义疏财的事,事实上却不是个钞票多得无处可花的财主,在感情上是个大富翁。他的至友夏衍曾说:“像唐瑜这样的好人,今后再也找不到了!”如今这个好人已经94岁了,他笔下的“二流堂”故事,笑声里闪烁着泪影。

  重庆“二流堂”在民族水深火热之际安顿了一批文化人,而不同学科的文化交流,更成就了日后一批文化大家。1948年在香港,乔冠华深情地说:“将来在北京,‘二流堂’可以再搞起来的,继续做团结文艺界人士的工作。可以搞成一个文艺沙龙式的场所,让文艺界的人有一个休闲的地方。”

  果真如乔才子所言,解放后的北京“栖凤楼”,住着黄苗子和郁风、吴祖光和新凤霞、盛家伦、戴浩,盛家伦称这里是“北京二流堂”。齐白石、老舍、梅兰芳、洪深、叶公绰等名人高士来往不绝,连上海、广州、香港各处来人,潘汉年、黄佐临、柯灵、于伶等到了北京,也都往这儿跑。

  1967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赫然刊登了著名檄文《粉碎中国的裴多菲俱乐部“二流堂”》,字字粗黑。从此,“二流堂”一案株连无数。受害的除了一批熟知的堂友之外,头上有“名号”的还有:“叛徒”阳翰笙;“中美合作所的文化特务”叶浅予;“美国特务机关陆军战略情报局”的丁聪;中央印钞厂长冯亦代;“大汉奸大叛徒”潘汉年;“女流氓”郁风;“混世魔王”赵丹;“反动漫画家”张光宇、张正宇;“工艺美术界霸头”张仃;“大政治骗子”、“反党老手”华君武;“大右派”聂绀弩;等等等等。专案组在查吴祖光时对他说:“为了盘查你的这个‘二流堂’,国家派出的外调人员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你看你为国家造成多大的浪费,你惭愧不惭愧?”

  患难之际见风骨。“大汉奸大叛徒”潘汉年落难时,有人劝潘妻董慧和潘汉年离婚,就可以恢复党籍、职位。董慧冷笑了一下:“为了荣华?为了富贵?我连生命也视若等闲了。”

  这对夫妻,唐瑜一生视若至亲,改革开放后为潘汉年董慧儿童基金会的事不遗余力。——顺便说一句,这本《二流堂纪事》的全部稿费,唐瑜捐赠给汉年希望小学。

  这些年,“二流堂”的一些老堂友渐渐故去了,有人一睡不再醒,有人哈哈大笑而逝。真奇怪,这些人受了那么多苦,却那么长寿,这个问题值得医学家好好研究。“二流堂”的主心骨夏衍去世时,亲友说:“这是喜丧!喜丧!”黄苗子郁风夫妇送的挽联中有句:“旧梦懒寻翻手作云覆手雨,平生师生一流人物二流堂。”

  听着唐瑜绘声绘色地讲“二流堂”的故事,我总浮想联翩。孔子带领弟子们郊游谈天说地,庄子与惠子在濠濮间观鱼论辩,王羲之有兰亭雅集,王勃在滕王阁挥毫,李白夜宴于桃李园,苏东坡与米芾等高士欢聚于西园,学者作家畅谈于梁思成林徽因的客厅。精彩文化艺术的形成,必与某种神奇的气氛密不可分。“二流堂”也是这样美妙的场所。只可惜,当今世上已少有这样的好去处,更不要说是不同学科的人欢聚一堂了。

  图:

  《二流堂纪事》,唐瑜著,三联书店2005年11月版,29.8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