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梁漱溟的世界很好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09:48 南方都市报

  李海华

  (本报书评人)

  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曾在1979年出版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不过正如他自己所说,“等到传记完成出书之后,作者才终于见到传主,在中国
近代史学界中可能是空前未有的特例”。艾凯见到梁漱溟是1980年8月的事情,两人畅谈了10多天,录有30盒磁带。这次访谈自然对《最后的儒家》颇多增补校正之功,但也足以自成格局,因此曾于1993年被摘要收入《梁漱溟全集》(卷八),而原汁原味的“足本”(整理者称“直接由声音转为文字,逐字逐句,未作任何修饰及增删”)则是今年1月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一书。

  据我所知,对梁漱溟的访谈还有一本初版于1988年的《梁漱溟答问录》。与《答问录》较为系统地回顾自己的一生不同,《晚年口述》属于漫谈式的回忆录,人生、社会、历史、未来、学问、行事……包罗甚多,涉及颇广,可谓海阔天空,自由自在。当然大体来说,所谈内容仍然没有出离梁漱溟先生一生关注的两大问题:人生与社会。事实上,对这两个问题关注的此消彼长构成了梁漱溟的一种生命节奏,一如他自己所说:“我从懂事开始,就不断思索、探求着两个问题:一是中国,一是人生……促成我的实际行动的,如中国问题占了上风,我则参加辛亥革命,当新闻记者,进北大教书等等;如人生问题占了上风,我便不结婚,吃素,想出家。”(《答问录》)

  梁漱溟的人生之学主要体现在他对佛学与儒学的体认和阐发上。饶有趣味的是,梁氏早年研究佛学,并曾一度想出家为僧,后来又转攻儒学,被称为“最后的儒家”,其间的启承转合逻辑何在?在《晚年口述》一书中,梁氏通过分析儒释之同异,从学理上间接作出了解释。他认为,儒家是强调入世的,而佛家是强调出世的,但未尝不可从入世的方向加以阐发,特别是佛学中的大乘思想,在自我了悟的前提下更注重“不舍众生,不住涅槃”,或者说是“慈悲喜舍”,这样来看佛学就不一定是出世的了。这是从出世入世的角度来说,如果从“破执”的角度来说,儒家破的是“分别我执”,但不破“俱生我执”,而佛家连“俱生我执”也破了,可见儒释两家还是有相合之处,那么由释而儒就并非突兀之事了。

  梁漱溟被认为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却称自己并不是一个学者。何以言此呢?他自己在《晚年口述》中是这样解释的:“我承认自己是个有思想的人,并且是本着自己的思想而去实行、实践的人,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对学术啊、学者啊,对中国的老学问不行……小时候没念过‘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书里面有些个生字我现在还不会认。那么,再一面,现在的学问,科学我也不行,我西文不行,科学一定要学外国文,我西文不行。所以讲到学问,我只能歇一歇,我说我不行。”对此自然不能完全看作是梁氏的自谦之词,不过即便说梁氏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对他来说可能也属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正如梁氏自己所说,他是个“本着自己的思想去实行、实践的人”,他一直渴望“跟着走”的大儒王阳明就不是一个只在书斋里坐而论道的学者,而是一个随世用功的“致良知”者,道德与事功并重。正因为此,梁氏始而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既而又奔走于国共联手抗日与和谈建国,诸般举动都是在实践其“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壮烈情怀。

  梁漱溟不承认自己是个学者,若说他是个社会活动家还是没错的。梁氏一生交游甚广,包括与毛泽东、蒋介石这样的重要人物都有颇多往来。关于梁漱溟与毛泽东的彻夜长谈(1938)与彻底闹僵(1953)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时隔27年之后,梁氏本人对此已经看得很淡,觉得自己当时应该维护毛泽东的地位和权威,不该当面顶撞让其下不了台。有意思的是,当艾恺问起谁是中国最伟大的人物时,梁漱溟说“恐怕还是毛泽东”,尽管他也认为毛到了晚年就糊涂了。对于蒋介石,梁氏的评价是“很虚假”,比如在蒋约梁谈话时,本已有人作记录,但蒋还是要自己拿出纸笔来写上几下,纯然是在装腔作势。在《晚年口述》中,梁氏臧否的人物甚多,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对康有为的评价:“开头是很了不起”,“不过后来他老骗人,他尽说假话啊,一方面尽说假话,一方面自高自大,简直可以说要不得”。

  梁漱溟活了95岁,也是一位世纪老人,一生阅历堪称丰富,但晚年回首时却说并无大喜大悲之事,而只有做对做错之事,境界非比常人。梁氏自称是个乐天派,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很是看好,此言能否成真我们暂且不论,至少从其率性谈吐中可以见出梁漱溟自己的世界很好。

  图: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1月版,35.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