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产妇躺在手术椅上,四肢被紧紧地绑着;一个长着大胡子一看就是外国人的男医生在给她施行手术;旁边站着一个中国男人,手中端着的盘子中放着手术刀、剪刀等各种工具,还有一个男人在穿线,另一位男性手中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如果这一幕发生在现在实在不足为奇,但在一百多年的晚清,却被写进了新闻中,被当作奇闻逸事记录下来,不仅有详细的文字叙述,还配以生动、写实的画面。
这则被记录在《点石斋画报》里“剖腹出儿”的新闻记录是当时西医刚刚传入中国的情形。根据记录,这个手术在当时的“博济医院”进行的。“博济医院”即现在长堤的孙逸仙医院所在,鸦片战争后,外国医生在此开创了中国最早的近代西医医院。“神乎其技矣!”而当时百姓对刚传入的西医是什么态度呢?在画面中,我们看到有男女围观者“瞪大了眼睛”的表情。这仅仅是《点石斋画报》里的对西医的记录之一,除此外,还有“施行麻醉”,“吞烟遇救”等,无疑,从《点石斋画报》的报道,我们多少可以了解晚清的中国人对完全陌生的西医是如何看待的。
这些都是16日在广州博物馆开展的《点石斋画报》原稿精选展中的小部分展品。《点石斋画报》1884年在上海创刊,为旬刊,16开本,是我国最早的画报之一。最初随《申报》附送,后可单购,1898年停刊,历时14年总共发行了五百二十八期,单是描绘时事的连环图画就有四千余幅。
画报的创办,意在增加《申报》的可读性。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繁,虽已有早期的报纸出现,但大多数普通百姓并不能读书识字,对国事家事想知却知之甚少。画报采用以图为主配文的方式,一幅画面就是一个故事,有情节,有事件,有人物,及时报道了当时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等战况,清政府的腐败、民间的鼠疫等疾苦灾难,还有与百姓日常生活贴近的“错认西施”、“小孩捕贼”等奇闻逸事。而画报的图画水平,在今天看来也可说是工整毫不敷衍的高质量。从展览中可以看出,画报中的画多为写实风格,人物有着中国传统的人物线描画和工笔画的特征,非常细致而传神,景物和建筑则采用了当时传入中国西方的焦点透视技法,一幅幅生动的晚清市井风俗跃然纸上。所以,当时的《点石斋画报》非常受欢迎,鲁迅就曾写文章回忆,《点石斋画报》“流行各省,算是要知道‘时务’的人们的耳目”,其弟弟周作人小时候就很喜欢画报,经常阅读还收藏。
《点石斋画报》虽然出自上海,但涉及面广泛,它依靠《申报》的新闻资源,但凡国内外各处发生的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大小事件皆一一尽述。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是专门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点石斋画报》原稿中选出有关台粤港澳地区的作品,内容涉及“台湾抗敌(主要是讲刘永福的事迹)”、“官僚行政”、“习俗生财”、“生物奇观”、“奇异迷信”、“时弊陋恶”、“罪案轶闻”和“病医科技”共八个方面,这些来自台湾、澳门、香港和广东地区(广州、番禺、鹤山、南海、佛山、新会、罗定、粤东等地)的百年老“新闻”,将那个时代粤港澳台地区的世间百态原汁原味地呈现在现代人面前。展览到3月10日结束。本报记者陈樱
图:
本报记者许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