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三湘乡村游大年看民俗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9:31 长沙晚报

  

三湘乡村游大年看民俗

  虽将到狗年,还是别忘记到湘西去看别具情趣的斗鸡表演。

  

三湘乡村游大年看民俗

  春节有闲,不妨到山村体验榨油的乐趣。

  

三湘乡村游大年看民俗

  张家界天门山云蒸霞蔚,风景迷人。冬季到张家界去游玩也是一件乐事。

  编者按

  年前为读者朋友们提供一系列服务信息,让大家在春节期间吃得痛快、过得开心,是多年来我们为大家送上的礼物,今年也不例外。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各种《春节服务手册》,内容涵盖出行、饮食、游园、安全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资讯———春节期间,希望我们的提醒能够为读者朋友们过节添加便利,从而“晚报在手,春节无忧”。

  “乡村游”是国家旅游局为2006年旅游定的主题。近年来,各地农村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结合这个主题,记者采集了湖南各地民俗民风的部分精品,其中包括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特色饮食等。希望我们的选择,能够对读者在春节的旅游线路、选购各地民间艺术品、品尝各地美食有所帮助。

  民俗篇

  赶年民俗流行地:湘西。是土家族最盛大的节日。内容:从内容到形式都较其他节日要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过年比汉族提前一天,方式也很特别,先供神位、祭祖先、吃年饭年菜,大年三十要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要四处拜年,最热闹的是摆手舞,内容丰富,规模宏大。

  罗汉帽狗头帽

  民俗流行地:侗族地区(罗汉帽);土家族、苗族地区(狗头帽),是儿童传统的帽饰。内容:罗汉帽的前沿有两层银饰,上层为小型18罗汉银像,沿帽沿排成一横排,下一排列为18朵小型梅花,取“十八罗汉护身,一切鬼神莫近”之意;两髻各佩一弯月型银饰,下面各有一银狮,仰头望月,足踏银球;帽后系有6~11条银链,长约10cm不等,末端悬吊着银铃、四方印、葫芦、仙桃、鱼和鹰爪等。孩童行走或摇头时,银铃清脆悦耳。狗头帽两边有狗耳朵,帽前刻有八仙图案或“长命富贵”字样,意为孩童可得到神人护佑,易养成人。此帽有图腾崇拜之意。哭嫁歌民俗流行地:土家族。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边哭边唱的歌。内容:出嫁前夕,连续哭3-5个夜晚,哭嫁内容十分丰富,有告别姐妹的,有敬爱父母的,有留恋乡土的等等。

  瑶族招郎

  民俗流行地:江华瑶族自治县。内容:饮食以瑶家十八酿为特色。婚姻形式主要是“赘婿”(即招郎);瑶家姑娘出嫁,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礼仪,其中以“坐歌堂”与“送亲”别有情趣。“逢墟”、“赶坳”民俗流行地:炎陵县。内容:史载,炎帝神农氏“日中为市”,首辟市场,发明交易。炎陵县素有“以墟为市,互通有无,日中墟旺,交易而退”的“逢墟”习俗,据说是炎帝亲自倡议的。每到“墟日”,方圆几十千米的人都赶来“逢”。炎陵县的侗族人民在春季互邀到有凉亭的山坳上,交换生产和生活物资、斗画眉、对歌,称为“赶坳”。在这里,既可买到各种自己需要的东西,男女青年还可寻找意中人。

  沅陵鸟乡

  民俗流行地:沅陵县火场乡。内容:农民家家户户挂鸟笼养鸟,种类很多,有画眉、竹鸡、猫头鹰等。村内为养鸟还制定了乡规民约,人们经常把自己精心喂养的鸟拿来比赛,胜者以养鸟有方受到尊重。“丢包袱”民俗流行地:瑶族聚居地。内容:瑶族编织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民间艺术,最能显示瑶族编织特色的是“八宝被”。“八宝被”被面由棉线织成,图案很大,包括犀牛望月、双狮抢球、金龙出海、丹凤朝阳等8种图案。被面也有编织成“福”“万”“喜”字图案或“十字四句诗”的。瑶族姑娘结婚前都要准备几床“八宝被”。订婚后要把“八宝被”从楼上丢下来,表示辞别少女时代,叫“丢包袱”。

  民间艺术篇

  苗族土画艺术流行地:湘西。内容:先以单线白描在纸或布上,再用不同色彩的丝线、棉线刺绣。其颜料分为植物和矿物两类,前者如酞青、群青等,后者如赭石、朱砂等,旧时多用土红、铝粉等原料描绘,现改用立德粉或油画颜料配酸苯青,民间艺人多将绘制品置蒸笼内蒸20分钟,可永不褪色。图案有“麒麟送子”“凤穿牡丹”“龙凤吉祥”“福禄寿喜”等,多用于绘制门神、神像、装饰及生活用品、服饰、门帘、帐檐、被面、围裙、椅垫、胸花、桌围、童帽等。侗族雕刻艺术流行地:湘西吉首。内容:包括木、石、角雕。木雕多用于家具、建筑的窗棂、栏杆、柱头、深坊等之上,以花、鸟、虫、鱼、人物、草木龙凤等图案为主,亦有葫芦、龙头等造型图案,造型美观,风格古朴。石雕多用于水井、墓碑之上。角雕,即取材于牛角制的酒杯、烟盒,刻花纹于其上。新化武术艺术流行地:新化。内容:新化武术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山武术讲究“神、气、意”三者有机结合,要求“气流丹田,心与意合,意与心合,气与力合”,“桩固势稳,出手泼辣,发劲凶狠,吐气抑声”。

  涟源剪纸

  艺术流行地:涟源。内容:是当地民间盛行300多年的剪纸艺术。涟源剪纸在题材上主要表达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与追求,多为“龙凤呈祥”“喜烛花瓶”“喜鹊登梅”等;在构图上,多取对称形式,不用大边框,显得质朴自然;在刀法上,细致圆浑,含蓄耐看。

  石门风俗

  艺术流行地:石门。

  内容:石门土家节日有牛王节、端午节、六月六、尝新节、冬至节、公王节等节日,有生动活泼的摆手舞(又称舍巴日)、地花鼓、三棒鼓、九子鞭、山歌、渔歌、茶花歌等多种文艺形式,有香味考究的肉食“三奇”、腊肉、腊香肠及泥鳅钻豆腐等传统名肴,有精美的吊角楼建筑和艳丽多彩的土家织锦等工艺品。常德花鼓戏艺术流行地:盛行常德、临澧、澧县、汉寿、津市、桃源等地。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内容:它的戏曲语言由常德语系提炼而成。唱腔音乐属曲牌连缀体,包括正调、打锣腔和小调三类。生、旦、净、丑都有本噪和小噪相间演唱,俗称“克克腔”,这是正统常德花鼓戏的主要特征。瑶歌艺术流行地:江华、蓝山、宁远等地的瑶民聚居地。特色:瑶歌起源于人类维持生活的物质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属于口头创作形式。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六月初六或中秋,是他们的歌节——“对歌”,时间虽然各地不尽相同,但男女青年身着盛装,成群来到茶山表达爱情,挑选对象,即兴而起,歌来歌往,至深夜而兴未尽。内容丰富多彩,有劳动歌、礼仪歌、时政歌、山歌、讲歌、留客歌等多种形式。女书艺术流行地:江永上江圩为中心。特色:一种记录当地土话的特殊文字。这种文字只在妇女范围内使用,称之为“女字”,通称“女书”。这是一种菱形细脚文字,最早被记录的是太平天国发行的雕母钱。女书一般使用在祭祀、读唱娱乐、信件往来、诉说身世、记事记史等方面。益阳弹词艺术流行地:益阳。内容:俗称“道情”或“月琴戏”。清嘉庆年间自长沙传入。艺人演唱时,一般以茶社为基地;有时也为婚寿喜庆之家演出助兴。内容以劝善方面的居多,杂以旧的礼教,谓之“怀抱月琴,口吐圣贤”。抽纱刺绣艺术流行地:邵阳。特色:抽纱刺绣分为垫绣类、平绣类、扣边类、平扣类、抽纱类5种。近年来,邵阳抽纱刺绣又有了新发展,将金漆木雕、陶瓷、绘画、刺绣艺术融为一体,使邵阳抽纱刺绣达到极高水平。邵阳渔鼓艺术流行地:邵阳。特色:邵阳渔鼓起源于唐代的“道情”,宋时发展为用渔鼓筒击拍伴奏。明清时渔鼓更为盛行。渔鼓是正调,基本曲调只有一个,它与小调相似,是“起、承、转、合”的四句体调式结构。继而产生了渔鼓慢板和渔鼓散板等。分为“旦、丑、净、生”四大行当,而演变出“渔鼓戏”。皮影戏艺术流行地:衡阳。特色:“影子戏”在明代多为一人班,用渔鼓伴唱。清代,为两人班,增加锣鼓、课子、胡琴,“一套锣鼓一个打,一台菩萨一人耍”。节目由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剧本改编,多达2000多出。衡山县福田乡1995年经批准为湖南省皮影戏艺术之乡。

  土家风情园处处透着土家人的风情。

  特色饮食篇

  

  菜名:“毛家菜”“领袖宴”特色:有绿菌烤田蚌、玉树菜心等在湘潭流行的家常菜;也有蟹粉狮子头、干菜扣肉、镜箱豆腐等江浙风味菜;还有小米粥、小煎饼、烤地瓜等传统的粗杂粮。菜名:米豆腐特色:是土家族、苗族地区一种传统的风味小吃。以永顺县所产的最为闻名。菜名:宝庆猪血丸子特色:是邵阳的传统食品,始于清康熙年间。主要原料是豆腐,拌以适量猪血、食盐、新鲜肉丁、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许麻油、香油、味精等佐料。经晒熏后咸淡适度,腊香可口。菜名:零陵血鸭特色:产于永州地区,尤以双牌为盛,又称血浆鸭,是一种特殊的炒鸭法,炒出来后鸭肉呈浆黑色,气味喷香,咸辣相宜。菜名:新化雪花丸子特色:以肉馅外表包裹的糯米宛若白灿灿的雪花而得名。将肉馅搓成圆球,沾上糯米,然后置于锅中蒸熟即成。

  菜名:新化水酒特色:由糟酒兑水稀释而成。一般于重阳节蒸酒,待到春节时开缸,陈糟酒呈嫩黄色泽,细流成丝,落杯满而不溢,入口醇香,浅尝辄醉。如嫌槽酒性烈者多兑水稀释成水酒。其味甘而不烈。菜名:苗家酸鱼特色:鲜鱼剖洗后抹以盐末,置于坛内,待一两天后取出来阴晾,干水即收,再将糯米粉、辣椒粉和其他配料放入鱼腹空腔内,放进坛内,上用桐叶或包谷球壳覆盖,并与外界隔绝,就可存放两三年,需要时随时取出,做成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

  菜名:桃花虫

  特色:一种黑足小水虫,模样丑怪,生长在溪河中的石头下面或水溪中,捞上来的桃花虫经晒干,炒香后即可食用,味道鲜美。自古以来,“桃花季节去捞桃花虫”已成为当地苗家一种特有的风俗习惯。菜名:宁远酿豆腐特色:一种肉馅豆腐。制作技术很讲究。在泡豆腐中放进肉馅,把豆腐挤成圆鼓鼓的一砣,这叫生肉馅豆腐丸子。九嶷山下的家家户户,每到春节必做酿豆腐,以象征一家人和睦相处。菜名:鱼肉丸子特色:是道县的一道地方名菜。将鱼肉切碎,制成肉泥,拌入适量细盐和胡椒粉,再加适量蛋清搅拌均匀,用手掐成小丸团,放入烧开的清汤内,待丸团全部上浮时,即可以出锅装碗,并放适量葱花、姜米。

  菜名:永州腊鱼特色:为湖南传统特产,盛行于永州,风味独特。依鲜鱼的大小,剖割方法的不同,分为脂坨、腊皮和腊刀三种。菜名:和渣特色:慈利人爱吃和渣。其做法是用黄豆浸泡至易碾碎,用石磨或擂钵碾成浆,豆渣豆汁一起煮熟,快出锅时,放入适量切碎的韭菜或南瓜叶,放入油盐调料,出锅即食,其味清香鲜美,营养丰富,经济实惠。

  菜名:腊肉炖鳝鱼

  特色:慈利人喜欢用炉子加炖钵当火锅用,将南瓜、豆角、冬瓜、鸡、肉、鱼、粉丝、青菜等全放进炖钵,边炖边吃。

  菜名:竹筒蒸菜饭特色:舜皇山区人民的习俗。竹子含有多种氨基酸,又可产生竹沥,竹沥是治疗神经疾病的贵重药。通过高温蒸煮,竹沥及氨基酸溶合于饭菜之内,不但清香可口,增进食欲,更重要的是使饭菜提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作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