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刘庆邦和他的新作《红煤》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0:0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一口气读完刘庆邦的长篇力作《红煤》,使人难以掩卷。书中主人公宋长玉从农民到矿工、到小煤矿矿长又到矿难逃逸者的经历令人扼腕,发人深思。

  宋长玉是一个与国营乔集煤矿签了5年合同的农民轮换工,如果他能在5年中表现突出,就有5%的希望转为正式工,从此跻身为他朝思暮想的城里人。为了转正,他瞄准矿长女儿,处心积虑地展开追求。就在美梦将要成真之际,不想被矿长看穿,并找个借口把他开除
了。宋长玉绝望得不想活了。痛定思痛后,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追求,这回他瞄准的是一位村支书的女儿。最终,他如愿以偿,登上了展开自己宏图的舞台。他开了小煤矿,当了矿主,买通了乡干部,让自己的亲戚当了村支书。怀着复仇的心理,他彻底征服了矿长的女儿,还举报了一起煤矿事故,把矿长送进了监狱。随着金钱滚滚而来,他的各种欲望也急剧膨胀,人性的恶也释放了出来。

  小说详尽展示了宋长玉攀附、奋斗、复仇、堕落的过程,精到之笔让人叹服。写到满身都是煤尘的井下工人洗澡时,书中这样描述:“泡澡也有个火候问题,手上和脚上的纹路最多,最深,缝隙也最多。手脚在热水里泡久了,油性很大的煤尘有可能会浸到肉皮里去,再想洗干净就难了。”没有在煤矿深入生活过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是很难写出这样贴近生活的文字的。

  刘庆邦更擅长的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精微细腻,行文中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气度。由于有着在农村生活19年、煤矿工作10多年、当煤炭报记者近20年的经历,刘庆邦写起煤矿来驾轻就熟。已写过多部反映煤矿题材的小说,此次为什么又把眼光瞄准煤矿呢?刘庆邦说:“我认为煤矿的现实,就是中国现实的缩影,而且是更深刻的现实。在中国向工业化、城市化进军的过程中,煤矿既不是农村也不是城市,但它又是农村又是城市。煤炭占中国全部

能源构成的70%,换句话说,中国的能源大厦,是靠千百万矿工的肩膀支撑的。他们的生活是与中国社会的现实紧密相连的。”作为一名作家,刘庆邦写作的着眼点从不在风花雪月,不在繁华都市,而是一直关注着社会底层的人们,关注着农民、矿工。他说自己就是从底层出来的,在农村当农民是一种底层生活,在矿上当矿工也是一种底层生活,到了报社后这么多年他还与煤矿保持着很紧密的联系。有人说他的作品太过沉重,而刘庆邦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沉重的。但不管写多么沉重的东西,刘庆邦总是抱着善良、善意的态度,赋予作品一些理想的东西,力图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带来希望。他毫不讳言地说文学就应该是劝人向善的,是改变人心的。他说:“人生总是在一个困境当中,作家有责任来认识这个困境、反映这个困境,目的是使人心不断得到改善,我认为这是文学的本质,也是作家的社会责任。”

  对《红煤》主人公宋长玉,他是抱着理解的态度来展现这个人物的。他说,宋长玉并没有生活中的原型,但相似的矿工他是熟悉的,素材都是他长年生活积累的。有的是以往矿山生活的回忆,有的是近年在煤矿体验生活时新得到的感受、体会,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力。他把自己的经历及心路历程都融化到作品中去,用心理逻辑去推动人物发展,他说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贴心贴肺,有血有肉”。他认为作家“必须富有想像力,赋予作品心灵化的东西”。人的想像从哪里来?刘庆邦强调,想像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作家的生活、经验。“如果写作没有人生经验作支撑,就很难写出比较厚重的东西。”即使现在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庆邦每年仍要抽出不少时间去煤矿体验生活。每次到矿上,他和矿工们都“相处得像兄弟一样”。他说:“作家深入生活,不仅是为了收集素材,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积累。作家只有保持对生活的激情,才能进入创作状态。”

  刘庆邦对矿工们总是怀着深深的敬意。他说:“中国矿工是一个有着特别牺牲精神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地层底下生活,付出的劳动特别大,对社会的贡献也特别大,但得到的回报却很小。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付出了很大代价,矿工是首当其冲的,他们是最值得写的群体。”有人问作家的创作到底凭什么?有人说凭才华,有人说凭毅力,而刘庆邦认为,写作要“凭良心”。他说:“我认为搞创作最终还要凭良心,凭良知。如果作家都没有良心了,像卖假酒的一样,那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呢?我觉得作家应该是最讲良心的人。”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在写作上,刘庆邦不为名利所动,一直“我手写我心”。

  当问起刘庆邦为什么把书名叫做《红煤》时,他回答说,一方面确实有一种煤和铁矿伴生、里面有红筋、发热量大又耐烧的被称为“红煤”的煤。另一方面,去年一年我国矿难就死了几千名矿工,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烧的煤里,是有矿工的血、泪、汗水在里面的。但是如果以为《红煤》是写矿难的书,那就错了。事实上,在这本书里,刘庆邦是在穿越矿难写人情,写人性。与其说《红煤》是一部煤矿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在深处的小说更恰当。这个深处不仅在挖煤的地层深处,更在人的心灵深处。刘庆邦用掘进巷道的办法,在向人情、人性和人的心灵深处掘进。也正如此,他的这部作品才具有了打动人心深处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