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博物馆建设不应“重理轻文”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8:46 新京报

  最近中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其中明确提出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对众多的公共博物馆、图书馆和基层文化站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如果能够顺利实施,将对公共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已经相
当可观,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纷纷开始修建、改扩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但值得注意的,现在各地对文化事业的投资过分侧重一些标志性工程,以修建各种大型场馆为主要目的,而对如何利用现有场所、如何提高现有机构效率、提供更实际的服务缺乏研究和实际行动。比如,笔者近年来多次到地方县市的博物馆参观,看到许多博物馆外型相当可观,可普遍存在展览方式陈旧、忽视和公众互动乃至青少年教育的现象,观众、读者也寥寥无几。

  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当然和投入有关,一些地方政府确实对公益

性文化事业投资少,不少地方博物馆的经费几乎全部用在发工资和维持博物馆日常运转方面,可是也要看到,目前很多博物馆、
图书馆
、文化馆在展览、教育和研究方面严重缺乏活力,和运作方式、人员素质有很大关系。比如很多博物馆几年乃至十几年都保持一套固定陈列,展览的总是从旧石器一直到清末的古代文物,过年过节才搞简单的应景展览,这样“抱残守缺”当然无法吸引更多观众来参观。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也和主管官员、博物馆从业者对于博物馆定位、意义的认识有关。一方面因为购买和修建硬件设施容易看出成绩,另一方面,很多人对博物馆的认识简直和其中的文物一样“陈旧”,以为就是保存、展览文物而已。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博物馆的功能的认识已经有重大改变,博物馆在保存历史文物以外,在教育、研究和促成文化对话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许多博物馆把相当精力花在对现代乃至当代物品的收集和展览方面,或者把当代藏品和古代藏品进行并列的特别展出,或者对地方文化进行研究和展示,或者推出青少年互动项目,这都有助于吸引本地观众,培养青少年的参与意识。

  在博物馆资金状况改善后,博物馆内部的组织构架、服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的缺失将严重影响到它们的公共服务质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无疑和目前缺乏公众监督和参与的博物馆管理体制、博物馆有关。个人以为或许可以借鉴国外博物馆的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可遴选关心公共文化事业的本地居民组成监事会,每年对各个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质量提出评估报告、督促博物馆方面不断改善。相关的政府机构,也应用多种方式对博物馆等公共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尤其是吸收第三方独立机构的评估。

  本报文娱评论员周文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