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长篇电视剧时代的脚步近了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8:49 新京报

  与2004年的平淡不同,2005年是电视剧近年来最好的一个年景:以往不太受观众钟爱的“主旋律”在央视一套电视剧收视排行榜上抢占了第一名、第三名;以往不太多见的超40集长篇电视连续剧一下子涌现出二三十部之多;2004年遭禁播的“涉案剧”终于浮出了黄金时段的地平线;同样在2004年陷入“口水漩涡”的“红色经典”排着队挤上了“抗战”荧屏,以往不曾关注的“独播剧”一经出现便搅动了电视剧的整个市场……总之,电视剧可谓风生水起,颇有一番“文化大餐”的架势与斤量。

  荧屏抗战,主旋律好看

  2005年,中国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电视剧作为一种日益显赫的艺术样式,在这场如火如荼的重大纪念宣传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轻骑兵”(田汉语)作用。

  细数一下,以“抗战”为宣传点和卖点的主旋律电视剧,无论是生产量还是播出量都很大,从类型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类,如《八路军》;二是“红色经典”类:《小兵张嘎》、《苦菜花》、《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三是人物传记类:《冼星海》、《张伯苓》、《张治中》、《抗日名将左权》、《杨靖宇将军》;四是故事新编类:《茶马古道》、《谷穗黄了》、《历史的天空》、《亮剑》等。

  2005年大部分的主旋律电视剧在“思想性”与“观赏性”之间努力寻求了一种巧妙的艺术表达,那就是在借鉴《长征》、《延安颂》和近两年“红色改编”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特定时代背景下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的巧妙融合,更加注重通俗化与生活化的叙事策略的灵活运用,更加注重把宣传主题和思想内涵融入具体的故事、情节与细节之中,通过塑造艺术上“这一个”达到宣传的目的。名列央视一套电视剧收视排行榜第一、三名的《亮剑》、《八路军》无疑是其中最成功的个案。

  严格来说,《亮剑》是延续了自《激情燃烧的岁月》以来的叙事策略和人物塑造模式,在艺术的创新的确乏善可陈,但这就是中国观众的可爱之处,尽管李云龙“这一个”与石光荣、姜大牙似曾相似,但观众仍然乐此不疲地接受这一类型“中国式英雄”。与《亮剑》塑造“这一个”不同,《八路军》展现了在运筹帷幄、可歌可泣的革命领袖群像,其中包括朱德、彭德怀、毛泽东、周恩来、左权等,另外一方面该剧还另辟蹊径,以5个小人物作为切入点,通过他们走进革命队伍,走上革命道路的不同历程表达出“抗战是全国人民的抗战”的思想。

  长篇电视剧时代的到来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剧在形式上的探索与创新基本陷入停顿,有的只是在内容、题材、类型上像“摊大饼”一样无休止地扩张,2005年仍然在这条路上前行不悖。但是,2005年有一点可以值得欣喜,二三十部、多达上千集的超40集长篇电视剧集体重装上阵,为近年来所少见。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百集大戏《京都纪事》,84集的《三国演义》等都曾轰动一时,但相对动辄就上百集的韩剧而言,中国电视剧的篇幅与规模仍然相对较为短小。七八年前,20集电视剧《大雪无痕》还能以“长篇电视连续剧”(见该剧篇头)的面目示人,在2003年,长篇电视剧仍然可以30集作为判断标准,但在2005年,这个评价标准不得不提高到40集。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生产和播出的40集以上的长篇剧集就有二三十部之多,如58集《汉武大帝》、52集《大宋提刑官》、44集《京华烟云》、42集《摇摆女郎》、45集《江山风雨情》、45集《军人机密》、42集《风云2》、40集《秦王李世民》、40集《七剑下天山》、40集《双响炮》、40集《紫玉金砂》、43集《金茂祥》、40集《绝世双骄》、40集《十八罗汉》、40集《大旗英雄传》、40集《大明王朝惊变录》、40集《大清徽商》、40集《小鱼儿与花无缺》等。长篇剧集不但播出量大,占用时间多,而且其收视在同时段一般都好于其他较短的剧集,央视播出的《京华烟云》、《大宋提刑官》分别名列央视一套电视剧收视排行榜的第二、四位,其余长剧的收视也都表现都不错。

  长篇电视剧的“重装上阵”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电视剧本体在一天天走上真正的成熟。多少年来,对于电视剧是影、是视、是戏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几十年的发展证明,长篇电视剧是电视剧真正的优势所在,是集中体现电视剧本体特征———连续性的主要样式。为这一点可以提供证明的是,电视小品、电视短剧在“拯救”中销声匿迹,电视单本剧在“呼吁”中改嫁“电视电影”,系列剧虽历经多年修炼,但仍然在黄金时段难睹其“真容”,只有电视剧越拍越长、集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除此之外连续剧系列化、系列剧的连续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如“康熙微服私访”系列、“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公安局长”系列、“猪八戒”系列等、“马大姐”系列等等。对于长篇剧集,投资者热衷,播出方青睐,长篇电视剧成为电视剧市场上的绝对主导。眼下,正在播出的《武林外传》高达80集,另据悉,有一部80集的历史大戏也正在审查之中,不久就会与观众见面。

  现实主义回归,浪漫主义缺失

  2005年,电视剧生产与创作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现实主义的回归。现实题材创作奉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理应在情理之中,但近年来包括现实题材在内的很多电视剧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观众,导致大量“伪现实主义”作品涌现,“戏说”、“矫情”、“苦难”、“呻吟”、“虚荣”、“浮华”充斥荧屏,使得电视百多年来形成的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关注生活的“时代性”特征一度模糊不清。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首先表现在现实题材电视剧生产量的加大,但更为根本和主要的是电视剧的创作真正回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并在美学精神上实现与现实主义的对接。2005年度,《有泪尽情流》、《任长霞》、《圣水湖畔》、《美丽的田野》、《我们的父亲》、《沃土》等现实题材电视剧很好地诠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中国电视剧创作一向缺乏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也是一种精神,但对于观众而言,浪漫更为是一种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感受。现实题材可以有浪漫,如韩国家庭伦理剧编织的浪漫爱情和温馨生活,古装也可以浪漫,许多人对年初重播的《新白娘子传奇》的收视表现很好感到不解,其实背后的原因就是浪漫主义的胜利。观众不可能整天沉陷于乏累的现实生活之中,有时候也需要做一些自己眼下还实现不了的“梦想”,而电视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这种为观众“造梦”和“圆梦”的潜在功能,所以浪漫主义是切实而迫切的需要。

  但在中国电视剧缺乏浪漫主义精神,反而是“苦情戏”更加流行,如2005年收视表现相当不错的“两错”:《错爱一生》、《搭错车》,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里并不是说“苦情戏”的不好,而是认为剧中人物所谓的“苦难”不知是给观众带来审美的愉悦,还是苦难的共鸣。最能够代表2005年浪漫主义精神的电视剧应属排行八套收视第一位的《宝莲灯》。

  剧行天下,独播为大

  在2005年,电视剧在电视格局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从央视一套到各个省级卫视都在不经意的改版中,往“电视剧专业频道”或“准电视剧专业频道”方向前进,电视剧越发地像一根“救命稻草”关系到许多频道的生死存亡,“剧行天下”日益成为业内的共识,于是,“同质化”的危机如影随形,接踵而至。

  如何抢占电视剧的优质资源,如何摆脱“同质化”危机,如何打造频道的核心竞争力,于是“独播剧”从概念到实践,涌上了历史舞台,一下了搅乱整个电视剧市场。其实,“独播剧”在以往不是没有存在,多少年来,许多电视剧都是实力雄厚的央视独家买断,然后只有央视独家播出的。然而为什么“独播剧”在2005年就热了呢?一是刚才提到的背景,二是以“娱乐”见长的湖南台借《大长今》的炒作,三是整个电视剧播出方尤其是省级卫视对于未来生存与发展前所未有的担忧。所以,“独播剧”与“四家上星”、“首轮上星”的争夺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这种“买断”手段更进一步加速了“马太效应”的消极效应。

  伴随着“独播时代”的到来,“制播”实现的“分离”越发不太现实,央视、安徽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等一直都在介入电视剧的投资与生产的电视台,这两年都加大了对电视剧的前期投资和关注,从源头上掌握电视剧的优质资源,并力求把自己从一个播出平台打造成为电视剧产业链的主导者和受益者。2005年反响很好的《历史的天空》就有东方卫视的直接投资,因此它就轻松拿到首轮上星播出权,此举让东方卫视赢得了几分喝彩。

  管理:平和与开放

  与2004年总局连发“禁令”不同,2005年的电视剧在管理政策层面上表现较为平和和开放,除了例行的一年四次的题材规划要“枪毙”一些离谱的选题引得媒体关注外,一年中没有发出一条使市场发生震荡的“禁令”,这也是2005年电视剧整体上颇显繁荣之相的主要原因。

  政策的“开放”,最主要表现在对待“韩剧”的态度上。韩剧继2004年的热播之后,2005年“更上一层楼”,无论《大长今》的“独播”,还是《青青草》、《加油!金顺》的轮番登场,还是《看了又看》、《黄手帕》不厌其烦的重播,都证明了韩剧中的故事、故事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浪漫的无穷魅力。但在播出管理上,管理层面表面上没有做出任何的限制,那么在实质其实就是支持和默许,所以在可以预测的2006年,韩剧的引进与播出仍然会在高位运行。

  政策的“开放”还体现在涉案剧、红色经典剧的管理上。对于涉案剧,虽然管理部门仍然重申在黄金时间的播出仍然严格控制,但“严格审查,限量播放”成为2005年涉案剧的现实选择,《国家机密》、《梅花档案》、《古城谍影》、《一双绣花鞋》、《尊严》等,甚至包括《任长霞》,以及一些古装涉案剧,如《大宋提刑官》、《神探狄仁杰》等收视表现都表现不错,这证明“禁播”之后的涉案剧收视潜质依然很大。借“抗战”的东风,许多红色经典改编剧走上荧屏,也正是经过去年的严格的管理,所在2005年出现了红色经典改编剧多能做到“尊重原著、尊重观众、尊重事实”,但不少改编之后的红色经典“貌合神离”,成为观众观看之余非议的焦点,同样是名著改编剧的《京华烟云》也不乏此类的瑕疵。

  总之,2005年中国电视剧在制播分离的背景下,电视剧率先进向市场化,形成了成型的电视剧市场,但多年来,电视剧题材数量大于生产数量,生产数量远远大于播出数量,重播数量又远远大于首播数量,其间多少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恐怕是难以用数字算清楚的。电视剧市场成型但不成熟,规范管理缺位,浪费依然严重,这是电视剧的投资方、生产方、发行方和播出方都需要清晰的头脑面对这一现实。

  张国涛(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剧评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