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陕西民间艺术亮宝“申遗榜”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01:45 三秦都市报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部开展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经过专家组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提出的501项推荐名单本月向社会公示,我省共有24项民间艺术入围候选。本报分两期对这些急需抢救的民间艺术瑰宝进行详细介绍———

  音乐:

  紫阳民歌 西安鼓乐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紫阳民歌:紫阳民歌是产生流传在紫阳一带民间歌曲的总称,是陕南地区民歌中最具代表的曲种。它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紫阳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紫阳民歌分为“山歌”、“小调”、“风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等3个大类,十几个曲种。其音乐风格大多有着较强的抒情性、叙事性和舞蹈性。适于表演动作、表达情节和反映人物复杂感情。劳动号子是紫阳民歌的基础,而船工号子是劳动号子的内核,在紫阳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风格粗犷豪迈,音调、节奏复杂多变,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山歌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是最能代表山区特点的民歌,山歌歌词有很多是在劳动中即兴创作的,见景生情,随编随唱,大多是表现爱情的;小调和山歌一样量大面广、歌词较为固定,其风格特点是曲调细腻、流畅;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平稳细碎,音域较窄,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个人感情色彩;风俗歌曲是流传较广的民间口头文艺形式,是一种即兴创作歌曲、见啥唱啥,想啥唱啥,是反映紫阳人民生活习俗的歌曲,是紫阳民间举行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时所唱的歌曲。

  西安鼓乐:西安鼓乐为吹管乐器与锣鼓乐器合署演奏的大型传统乐种。民间多称它为细乐或古乐,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其源可溯至隋唐,盛于明清。依师承关系可分为玄、释二门,流入农村后其风格已异于僧、道两家,后来形成了僧、道、俗三家鼎立之状态,所使用乐谱为工尺谱,与宋代俗字谱相同,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种。从乐曲结构、名称、部分乐曲名称、演奏形式和乐器构成上,西安鼓乐保留了唐宋大曲许多特点。西安鼓乐在城市的著名乐社有东仓、西仓、城隍庙、迎祥观。在农村的代表性乐社有周至县南集贤、长安区何家营。西安鼓乐确为中国古代“交响乐”的活化石,为全国所罕见,目前其生存状态受到较大挑战,急需采取措施抢救。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蓝田水会音乐流传于普化镇一带。源于隋、盛于唐,是唐代宫廷音乐传入民间后,和民间音乐融合演绎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乐种。由彩色龙旗、横幅、旗幡、吹打乐几部分构成,乐声悠扬,气势壮观,这种演奏方式在全国独一无二。

  曲艺:

  陕北说书 榆林小曲

  陕北说书:陕北说书历史悠久,民间把“琵琶”叫“蝎子”(乐器像一个大蝎子),二片木板叫“愣子”,不少艺人或盲艺人靠弹琵琶、敲板说书谋生,唱腔多以“双音调”连带敲竹板唱“莲花落”;后来,在晋北、陕北一带渐渐形成双音、单音、落子调、慢板、竹板等调子。陕北说书各地有“九腔十八调”之多,琵琶在延安、甘泉、延长、吴旗一带流行;三弦在绥德、神木、府谷、内蒙古、甘肃一些邻县流行,说书是单音调;佳县、吴堡是车路调;定边、志丹、靖边是西凉调、梅花调。双音调有慢板、武调、快板三种调子,长短书均用。

  陕北说书的风俗特点:一、以口传为主,多半没有历史记载,不见成本;如:《花柳记》、《黄鹰记》、《汗巾记》等约120多本,多以口传后手抄,民间流传;二、语言、词汇丰富,多为农民语言,通俗易懂,易于流传,为农民喜闻乐见;三、沿袭古代民间乐会形式,简便易行,冬天可放在炕上,炎夏可放树下、地上。这些特点,经著名说书艺人韩起祥继承发展,已成为一枝独秀的奇葩。

  榆林小曲:榆林小曲以往为坐唱曲目,由明、清时外来官员在镇守边陲时带来的南方歌曲为基础,和当地民歌融合而成的特有的乐曲。一般一人独唱,有时也男女对唱或多人轮唱。

  舞蹈:

  陕北秧歌 安塞腰鼓 洛川蹩鼓

  陕北秧歌:流行于陕北的榆林、延安两地市所属的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秧歌,俗称陕北秧歌,是陕西民间秧歌中最有影响、最为普及、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形式。这种活动每逢春节正月十五前后在陕北城乡常能见到。秧歌队在打击乐和唢呐的伴奏下,由一对伞头率领,伞头手持特制的“灯笼伞”或民间常用的蓝布大伞用红绸加以装饰,成为舞队的领舞和领唱者。全体秧歌队员根据伞头的导引变换队形、图案,以及动作变化和演唱与舞蹈表演的穿插。秧歌队员俗称“身子”,即所扮演的角色。除了扭跳秧歌外,舞队中还包括多种民间舞蹈形式,称其为小场节目。秧歌队尾皆设有丑角人物,以增添表演的喜剧特色。

  安塞腰鼓:腰鼓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常见的活动,而安塞腰鼓更是独树一帜。安塞地处边关要塞,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据传,守望者发现敌情后,即用腰鼓报惊。后来,它逐渐由报惊工具转化为娱乐形式。安塞腰鼓在明清以后的数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逐渐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表演风格,其动作豪迈矫健,鼓点遒劲有力,有气吞山河之势。其舞蹈动作有“十字步”、“平侧蹬”、“双腿蹬”、“三角阵”等花样和程式。在年节、喜庆、集会时,腰鼓是最显眼的舞蹈。演员们腰间斜挎带子,系上腰鼓,两手各执小木棍,于前后左右击打,并有锣相敲配合,“嘣———嚓嚓”之声清脆响亮,格外赏心悦目。

  洛川蹩鼓:陕北洛川民间舞蹈中的蹩鼓,别具一格。相传是由秦、汉时军士操练发展起来的。这种边蹦边跳边打鼓的活动,已扎根民间,代代相传。表演时,鼓手头戴武士巾、上扎英雄花,身穿战服,背插靠旗,腿系云纹战裙,扎绑腿带,脚蹬战靴,胸前横挂二尺面宽的圆鼓,边蹦边击,激烈猛狠,队伍变化多端,时分时合,整齐有序。

  民俗:

  黄帝陵祭典 民间社火

  黄帝陵祭典: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姬姓部落首领,号轩辕氏,距今约4000余年。黄帝和他缔造的部落联盟,把中国历史从野蛮时代往文明世纪推进了一大步。黄帝,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后人为了纪念黄帝,为他修建了陵墓。黄帝陵在今黄陵县城北桥山之巅。我省在每年清明节都要举行祭扫黄帝陵活动。

  民间社火:“社火”是陕西民间一种广泛的、传统性的群众娱乐活动。陕西社火活动,据史载,西汉、隋、唐及宋明时代,以“灯节”、“龙舞”、“狮舞”为主要形式的社火杂耍,发展到历史上的兴盛时期。那时,每逢皇帝登基或年节,兵事稍息,京城以及边陲重镇,都要张灯结彩,官社民间均有社火盛会。仅元宵灯节、灯会,游艺日期多延到五至七日。南宋到明初,由于战事连绵,社火活动略逊于前代,但民间各种分散的戏剧、杂曲、说书、小说却兴盛一时。现今,陕西各地流传下来的众多社火脸谱、曲调、词目、扮演模式,特别是社火中一些有特技特艺的狮子、龙舞、龙灯、竹马、芯子等,艺术生命力仍然较为旺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