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重新理解沈从文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9:43 南方都市报

  学术新见

  金理(文学博士)

  米兰·昆德拉从朴素的阅读感受出发,抨击泛滥成灾的卡夫卡研究,他用同语反复给这一研究命名:“卡夫卡学是为了把卡夫卡加以卡夫卡学化的论说。”“卡夫卡学的文章数
量上了天文数字,……以至于公众在卡夫卡名下所认识的那个作家不再是卡夫卡而是卡夫卡学化的卡夫卡。”昆德拉一针见血地戳穿了这种学问的本质,这“不是一种文学批评;卡夫卡学是一种诠释。这样一种学问,它只会在卡夫卡的小说中看到隐喻,而无其他”。似乎还没有“沈从文学”的说法,但情形庶几仿佛。张新颖先生的《沈从文精读》站在传奇化与诠释性的沈从文研究的反面,不再去比附庞然大物般的种种“隐喻”,不再放任“思辨日益独立于作品本身”,而是“从沈从文来理解沈从文”——这是最基础、老实的方法,却也是最根本、有效的方法,“从沈从文来理解沈从文”得出的作家形象,和传奇化、诠释过的沈从文并不一样。

  《沈从文精读》希望为读者勾勒出沈从文一生三个阶段的三种形象:“得其自”的文学家、痛苦的思想者和处在时代边缘却进入历史深处的实践者。这是一个变化过渡的生命历程,但三种形象却无法割裂,内中有贯穿始终的线索。以往我们的理解,并不重视思想者的形象,甚至忽略实践者;即便在沈从文的文学中,又往往以“纯文学”的名义只拈出《边城》;而对《边城》的理解,又舍弃那个不息流转的世界,单单看做一曲唯美、静止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道日益偏狭的轨迹、一个逐渐缩小的过程。而伴随着这一轨迹、过程而发生的,是我们把自己“变小”了。对沈从文的转型作“截断”式的理解,从所谓文学的眼光出发看轻他后半生的文物研究,其实是无视文学创作与文物研究那一致根柢处流淌出的对人类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爱恋,无视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如何“在精神的严酷磨砺过程”中追求意义和价值,在天翻地覆的时代中如何找寻安身立命的位置;在知识和心智的范围内小觑沈从文的文化结构(一个关于沈从文的著名传奇是:这个“乡下人”连标点符号也不会用而开始写作,以小学文化而成为大家),似乎是为了日后文学大师的“横空出世”作先抑后扬的张本,仰视他为天才,其实舍弃了一个人在生命起步时所领受的自然现象的浸染和人事经验的习得。

  更重要的是,“知识和心智发展出‘机心’,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说一个‘自然人’没有‘文化’,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概念太小了,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和判断”;同样,将沈从文凝固在对抗现代性或固守乡土性的范围里讨论,也就将自我陷足于人为制造的牢笼而难以自拔甚至不自知。这样看来,拓开对沈从文的理解,不仅仅是因为“如果这个理解空间太小的话,是放不下这个人的”;拓开对沈从文的理解,同样是为了拓开我们自己的识见、视野,乃至胸怀、人格。

  《沈从文精读》所完成的上述工作,看似理所当然,实则不易。比如,倘使固守着现代性、城乡对立等立场,那么一切问题就轻轻松松到此结束了,正因为我们的学术研究中有太多惯用的“知识积累”和已成的“理念牢笼”——这样的“知识积累”和“理念牢笼”,实则恰与沈从文的精神与践行相悖离——似乎用它们可以囊括所有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就像我们很少去反思以往理解沈从文的“尺度”是不是太小了一般,我们也很少质疑这些积累与牢笼的有效性。所以诚实的研究首先源于对可以熟练操持的积累与牢笼的拒绝。《沈从文精读》悉心勾勒沈从文一生的三个阶段、三种形象,揭示这三者间复杂的过渡、转换与内在关联——这些工作,就在拒绝中悄然展开,在拒绝中艰难推进。

  《沈从文精读》“从沈从文来理解沈从文”,这个评述对象确实对张新颖有巨大的影响;但是也可以从相反的方面考虑,即张新颖理解的沈从文及其文学,与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紧密关联,甚至可以说,这里的沈从文有强烈的张新颖的色彩,这就不是单纯的“影响”了。或者说,解读沈从文给了张新颖正面表述他内心复杂思考与情感的机会。而这些复杂思考与情感,不仅仅关乎文学。当然这是一本从细读出发的书,但里面有更大、更丰富、更沉郁的东西。套用沈从文喜欢的说法,这条长流不尽的河,漫溢过文字、文学……比如从《边城》中读出“包裹了伤痕的文学”,“在困难中的微笑”,“靠了这样的力量和生命意志”,不“让因屈辱而生的狭隘的自私、仇恨和报复心生长”,同时“支撑自己应对现实和绝望”……这些问题看似虚阔无边,其实对每一个人都有迫切的意义。

  图:

  《沈从文精读》,张新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7.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