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祭坛上的苏州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10:22 南方都市报

  文化之旅于坚

  苏州,这是最后的园林。它是中国式的古典时间的产物,园林是缓慢的。中国今天没有园林,这个崇拜“三年一大变”,“一日等于20年”以及麦当劳快餐的时代,是玩不起这个时间的。一个园林要当得起园林这个称号,就像贵族一样,要三百年。

  旧的安全感

  1979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苏州,那时候我20多岁,第一次离开云南,走的是传统上中国文人进入中原的路线,坐火车穿过云贵高原,在重庆弃岸登船,经过三峡,忽然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高山消失了,世界成为一马平川。我少年时期,深受古代文化的影响,游历山河的思想是从李白那些人的诗歌中得来的。我像是古代的最后一个诗人,在船头吟咏李白、杜甫、苏轼的诗篇,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一切就要被万吨水泥埋葬了。我再次去苏州,是乘飞机。我一路上去的都是名胜古迹,“江山留胜迹,我辈独登临”。到苏州的时候已经快秋天了,我住在一个小旅馆里面,大房间,十几张床,每张床的被子都叠成一座莲花置在中间,很美。

  那时候苏州看起来很旧,千年历史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当然是旧,如果焕然一新,会令人怀疑该城是否最近发生过

地震。苏州的旧给我一种安全感,我觉得这个城市的食物是像外祖母一样可以信任的,果然,我吃到很多美味。旧时王谢堂前院,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些伟大的园林隐匿在黑暗里,凋敝破败,为灰尘和苔藓所遮蔽。1966年的革命把它们列入了禁区。但中国文化是讲天人合一的,任何事物都有天的一面,也有人的一面。例如园林,园是人造的,有意思的,但林是天,什么都可以革命,但不能革天的命,最激烈的革命也是要替天行道。因此,园之道被批判,但天——“林”还是要用的,都成了公园,我去了几乎所有开放的园林,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别人的家。这种变化给后来搞建筑的一个错误印象,以为园林只是一种国家风景区的概念。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最后的家。

  我记得那时候园林里面游客很少,很幽静。门面混迹于寻常巷陌。有些去处,不经别人指点,还看不出来,很不起眼的一道普通门,偶然闯入,发现里面居然正在“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整个苏州城,都迷茫着园林的气氛,伟大的园林是少数,但它有一个普遍的基础,苏州城里那些寻常百姓家里,也藏着大大小小的园林,哪怕就是一盆假山,一笼修竹。那些伟大的园林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为附庸风雅进行移植的结果。现在旅游团队成天在几个景点对那些茂林修竹奇石假山指指点点,任何一个缝都要说出点意思文化来,倒使苏州园林看起来更像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所谓“园林艺术”展览了。

  中国人的具体天堂

  苏州,这是最后的园林。它是中国式的古典时间的产物,园林是缓慢的。中国今天没有园林,这个崇拜“三年一大变”、“一日等于20年”以及

麦当劳快餐的时代,是玩不起这个时间的。一个园林要当得起园林这个称号,就像贵族一样,要三百年。一座奇石或者一只水缸的位置,在百年间调整多次,直到园子主人的一生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到顺眼,浑然天成是常有的事情。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中国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具体的天堂世界。园林是人事的结果,但它的最高境界确是浑然天成,镜花水月,不留痕迹。在中国,园林是一种居住样式,中国文化是信任自然的,崇尚自然的,中国世界的天堂是在大地和人间。这与西方不同。例如那些文明开始时代,西方说“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并不满足于自然,不满足于“被抛性”(被抛到这个而不是那个的命运),而是“要有”,应该还有。因此有一个比大地和人还伟大的上帝被虚构出来,人成为上帝的代表,在“要有”的无休无止的欲望中改造世界。中国是另一回事情,例如:“卿云烂兮,虬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就这样了,赞美吧。大地就是天堂,首先是对自然的信,对自然的崇拜,然后是从自然觉悟到文明,道发自然,中国文明是对自然不断领悟的结果,其最高境界之一就是园林。园林是人“道发自然”的结果,而不是造物的结果。人何以为人,人如何栖居于大地,其“道”是来自大地,而不是“主义”。园林并不是“风景区”,而是家。希腊神庙,一般都建立于高山之巅,突出的是雄伟、壮丽、高贵、敬畏、牺牲这些意义,这种神殿的基本风格,也影响到普通人家的栖居方式。我在美国旅行,经常看见普通人家一户户独立于风景如画之地,门前一排希腊圆柱。给我的感觉,这是些小号的阿波罗神庙,栖居的目的首先是为神而不是人的。这种传统完全渗透于普遍的建筑,就是日常建筑都暗藏着理性和逻辑,与大地的关系是分裂的,在它之上的。所以20世纪来个海德格尔,重新追问存在。

  你们的心安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苏州园林是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是随便说的,它说的就是昔日中国世界的生活理想。在我看来,苏州园林,完全是像希腊神殿那样完美地体现着中国思想的圣殿,中国思想的伟大就在于,它的形而上不只是抽象的教条、主义,而是“知行合一”,可以在形而下的具体场所体现出来的生活世界。园林就是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暗示了中国哲学最深奥的部分,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它又是一个令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可以修身养性,所谓“安心”,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再说深点,修身养性也就是过日子。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心是无所谓的,令人提心吊胆的摩天大楼在美国那么流行,足见在栖居方式上,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对实用主义的西方来说,完全是匪夷所思。

  苏州园林体现的却是所谓“诗意的栖居”,“诗意”不只是小桥流水,茂林修竹、奇石假山、画栋雕梁……也不只是所谓借景的艺术,而是体现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关系到要人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这个必须要搞清楚的中国认识。高速公路、水泥楼房、玻璃钢筋塑料汽油固然不错,可以加速我们的生活速度,但在加速改造之后的这一切的尽头是什么,是新的失眠纪录还是苏州园林?是伊甸园还是万物死亡的荒野?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是沙尘暴和污水池?现代人被现代化的过程所迷惑,但人生的意义在于安心。没有心的人我就不说了,那些从中国文化继承了心和存在感的人们,你们的心要安在何处?

  “过日子”与“圣殿”

  在20世纪的词典中,“苏州园林”一词只是某种“地主阶级文化”、“吴侬软语”之类的东西,暗示着玩物丧志。在100年前也许是,但现在不是了。“苏州园林”不只是什么园林局下属单位之一,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我对一个本来只是“过日子”“修身养性”的地方使用“圣殿”一词,是因为这个时代已经令它升华,脱离日常生活的现场,成为文化象征,精神隐喻。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一座黑暗中冉冉升起的圣殿。哦,看哪。中国人,你们曾经有那样美轮美奂的建筑,你们本来是指望在那样的地方安你们的心的。昆明最近有个热闹的争论,就是因为很多小区的楼盘都盖成西式,取西方名字,有文章的题目叫做:这是哪国的昆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就是四百八十处园林啊,将中国这些伟大的建筑历史置之不顾,摧毁,最灿烂得意的房子广告叫“创意英国”。可想见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中国人真的是一个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的民族吗?我在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园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确实像希腊的那些神庙,是有悲剧意味的。

  30年前我在苏州最喜欢的是网师园。为此还和与喜欢沧浪亭的同行朋友朱晓羊站在沧浪亭门口吵起来,他要再去沧浪亭,我要重返网师园,于是当场分手,晚上旅馆见。我独自走进网师园,坐在某处喝茶,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

散文。理趣、禅意、抽象的石头、书法、匾额、具体的荷花、修竹、暗香、屋宇、亭台水榭看起来似乎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本来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像无家可归的旅游者那样想入非非,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

  ◎于坚,诗人,现居昆明。

  【未经许可,本版文字不得转载】

  图:

  插图:李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